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寻常烟火

□吴惜玲

11月新人 吴惜玲,1988年生,福建东山人,作品散见于报刊。本文为新作之四。

月圆的仲夏夜,与俩姐妹到西埔庙山旁的一处茶庄泡茶。

说是茶庄,其实就是与庙山一街之隔的小山头,除去杂草,铺上石板小径,整理出几处干净的地方。四周围上竹篱笆或种上几棵瘦竹,摆上石磨、炉子、茶具、小竹凳等。那古朴的石磨茶盘,以前是农村里的寻常物件。逢年过节,我总爱跟着奶奶去磨米。奶奶推磨,我放米。一推一放中,雪白的米浆从石磨缝里汩汩流出。嘎吱嘎吱的石磨声,是一曲动人的乡村恋曲……不知从何时开始,便很少看到这样的石磨了,那段传奇也早被岁月风干了。因此,见到这样的茶盘,总是让我心生欢喜。石磨茶盘旁是一火炉,我用蒲扇一扇,炭火尽情燃烧,炉子里的水咕噜咕噜冒着滚烫的热气。头顶上一盏昏黄的灯,用斗笠罩着,顿生朦胧之意。

不远处一古色古香的亭子上,月亮正透过枝头望着我们,影影绰绰的,似乎有些害羞。四周绿树环绕野花盛开,竟生出几许幽幽的诗意与自然的野趣。此时,整个世界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炉子里的水跳动着。就这样,我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安静地喝茶。一直到月亮沉沉西落,一直到茶汤无色也无味。

走下小山头,不同于山上的静谧,山下整条街两边尽是烧烤与水果摊,灯火辉煌,甚是热闹。男男女女三三两两围坐一起,就着满桌的美食,言语欢笑,热气腾腾又悠然自得。于是,喝茶喝得饥肠辘辘的我们,自然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点来烧烤、水果、小炒,我们大快朵颐、心满意足。同行的友人说,生活再怎么诗情画意,最后总是要回归烟火人间。许是生活就该如此吧,一半烟火、一半诗意。

两年前去爬山,看到漫山遍野的伸筋藤,不只长在泥土里,甚至在海拔千米的莲花峰上,只有瘦骨嶙峋的石头,与风吹来的一点点泥土,靠着阳光雨露,它们竟然也能生机勃勃。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拔了一棵带回家。找了个玻璃花瓶装上水,把伸筋藤放下去,想象着过一段时日,它在我家扎根,长出密密的嫩叶,顺着书柜往上爬。那时候,房间将会弥漫着一股香浓的伸筋藤气味,好像满山苍翠与清风白云也一并被我带回了家。可是,两年多过去了,伸筋藤依然泡在水里,一动不动,丝毫没有要顺势生长的迹象。忍不住用手一折,原来它早已变成一段枯枝。也许,野趣是不适合带回家的,它需要的是大自然的滋养。

《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节里写芸娘别出心裁做花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几年前读这一段,芸娘的灵动天真便让我十分喜爱。从此,我便心思神往、念念不忘,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如芸娘一般制作出如此清新脱俗的荷花茶。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总是没法实现。前阵子跑步时发现隔壁村庄有一荷塘,一场大雨过后,几支荷花亭亭玉立于挨挨挤挤、青翠欲滴的荷叶之间,散发着丝丝清香。于是,周末的早晨,我五点半起床,带上准备好的茶叶,跑向荷塘,奔赴“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意处。可是到了荷塘才发现,因为今年干旱得厉害,初夏的荷花盛开得不多,仅有的几支也是远远地屹立在荷塘中央,离我太遥远。我绕着荷塘走了一圈,寻寻觅觅,除了沾染一身露水,别无所获,只好悻悻离开。回来后想想,没法完成荷花茶虽是遗憾,但它却成了我的白月光,袅袅娜娜盛开在心头。此刻手中的茶虽没有荷花香,却也氤氲着另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韵味和香气。

蒋勋先生说,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你往往茫然不觉。许多美好的事物是不经意间遇见的。“忘路之远近”之后,才能“忽逢桃花林”。有时候太刻意了,反而寻不到最美的风景。忘记为何,忘记何为,忘记为与不为,寻常烟火里的美好与诗意,便扑面而来。


点评

岁月平凡却不平淡,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吴惜玲善于体会这些平凡中的不平淡。她的笔下,豆角、地瓜、伸筋藤这样常见的食物,却是人间至味;石磨、菜园、农事,有着无穷的乐趣。她不讳言年少时生活的艰苦,这些艰苦如今都化作了宝贵的财富与难忘的记忆,让她可以倍感今日的美好。她总是能从微小的物事中感悟生命的哲理与况味,读她的散文,“寻常烟火里的美好与诗意,便扑面而来”。吴惜玲的文笔有一种清新的山林的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如果吴惜玲的笔端能够更加凝聚,这种美会更加突出与生动。

曾丽琴(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漳州市作协副主席)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