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专项整治等举措,确保遏制微生物耐药取得明显成效。不过,我国抗生素使用率虽大幅下降,滥用现象却仍然存在。这与医师诊疗水平、抗菌药物管理和公众用药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
抗生素滥用不仅威胁眼前的医疗安全,更具有长远危害。比如,过去口服或肌注单一抗生素就能达到治疗效果,现在加大剂量并联合用药也未必管用。换句话说,抗生素滥用导致剂量递增,疗效反而递减。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数次警告要防范“X疾病”,国内专家也普遍呼吁要早期防范出现超级致病微生物等后果,均说明治理抗生素滥用已显得日益紧迫。
对抗生素滥用说“不”,关键要找准原因。从患者角度看,很多人把抗生素当作万能药,诸如没有感染致病微生物却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普通感冒也要选用抗生素、包括认为超量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一针就好”的黑诊所医术高明等,是个人健康素养比较突出的短板。从医疗机构的角度看,抗生素处于临床用药“三大素”之首,运用范围很广,整体销量很大,是赚取药品利润的重要载体。
因此,治理抗生素滥用,首先不能放松强化科普宣传。目前“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等宣传主题越来越多,要向这些主题注入更多实用性内容,激励和动员医疗短视频等专业自媒体参与科普,向社会提供更富有趣味性和专业性的抗生素科普作品。基层医务工作者直接与农村患者打交道,更要将普及抗生素知识作为分内责任。只有不断创新方式,才能找到契合时代特点的科普宣传模式,让包括抗生素在内的药学科普更具有亲和性与穿透力。
加大监管与打击力度,才能持续保持治理的震慑力。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超剂量和联合使用抗生素,被认为是迅速取得疗效的重要手段。对此,应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使用抗生素的水平,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更要通过行业规范和医疗质量监管,对追求眼前效果忽视长远危害的医疗行为坚决说“不”。比如,二级以上医院取消普通门诊输液,以及抗生素处方权限等规章制度要得到全面落实。另外,利用抗生素实施过度诊疗和欺诈骗保、药店无处方销售抗生素、家庭过期药当中的抗生素被随意扔弃等,更应该作为治理的重点。
对抗生素存在错误认知以及把抗生素当作牟利工具等,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对抗生素滥用说“不”,尤其要把准科普与监管两个关键词。只有在堵住关键漏洞的基础上,才能系统性构建治理抗生素滥用的完整体系,让抗生素滥用不再成为一道现实难题和未来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