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风一生致力于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作品五十多部,创作生涯超过七十载。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教育价值。从早期充满童趣与诗意的童话诗,到后期融合自然、哲理与人文关怀的散文,郭风始终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灵去感知世界,用文字描绘出一个个充满奇幻与美好的世界。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文学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他的文体创造。童话+诗、童话+散文、童话+散文诗、童话+故事等文体,所创作的童话诗、童话散文、童话散文诗、童话故事等儿童文学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文学界与学界的认可。文体创造并不一定基于生活,但是,儿童文学缺少了对生活细微的感受,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郭风以新奇的艺术形式吸引孩子,而以敏感、细微的艺术感觉触动孩子。在形式创新上,他像魔术师般地出新出奇,而在感觉方面,他实行的是“五官开放”。
中国儿童文学历来注重寓教于乐,但传统文本中感官描写常服务于道德训诫,感官体验的独立性较弱。郭风的创作突破这一框架,提出儿童文学应如儿童的眼睛,以感官触摸世界的“五官开放”理论。他通过五感联动的叙事策略,将自然、生活与幻想编织成可感可触的文学世界,使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认知与情感的启蒙。
郭风最初提出“五官开放”理论是1961年底在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大会上的发言:“我们在生活中,也得有自己的独特的观察生活的方法。我说过,到生活中,要开放‘五官’,要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方面的感觉器官统统开放起来观察:周围的人和物以至领略自然界的各种声、色、味。”他强调到生活中要全方位动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去感知周围人与物、领略自然界万象。这意味着打破单一感知局限,将生活的丰富性、立体性全方位捕捉。视觉上捕捉色彩、形态;听觉聆听自然声响、人间话语;触觉感受质地、温度;味觉品味生活酸甜苦辣;嗅觉嗅探芬芳与气息。如此一来,创作者笔下的世界不再扁平,而是充满细节、层次与动感。
儿童视觉,即站在儿童视角,用他们未经雕琢、天真无邪的五官感受来创作。孩子眼中的春天,花朵更鲜艳,鸟鸣更清脆;孩子触摸溪水,感受的清凉更沁人心脾,这与成人的钝化感知截然不同。以儿童视觉为起点,能精准唤起儿童阅读共鸣,引领他们走进文学殿堂探索奥秘。
“他们有银灰色的小伞,有暗灰色的小伞;他们手中有的撑着淡红和嫣红的小伞,有的撑着银灰色上面画着淡红斑点的小伞;他们有这么多好看的小伞,都是松林中小小画家给他们设计的吗?在那照着金色阳光的松林里,有一家顶好的伞店吗?”这里,作者将草菇比作撑着的小伞,有“暗灰色的”、有“淡红和嫣红的”、有“银灰色上面画着淡红斑点的”,在“金色阳光的松林里”,排着队走出去旅行。这个如人般“旅行”的动态描绘,让儿童仿佛亲眼见证一场奇幻森林冒险,草菇们鲜活的形态以视觉的形象跃然纸上,瞬间点亮儿童想象中的童话森林。这里用的是视觉呈现,色彩与形态的奇幻交织跃然纸上。在郭风的作品中,色彩斑斓的描写比比皆是。
在听觉维度上,郭风的作品,总在奏响自然乐章。“这一天夜里,圆月已经升到溪岸上那棵古老的樟树的树梢了。村里的人,包括小孩子们都睡了。”先写静,欲动先静,之后听觉占据了描写的画面:这时,田里的青蛙弟弟们叫道:“咯!咯咯!”……还有一种声音也加入了这个寂静小溪的大合唱:那一块像一只鸡的岩石,也喔喔地叫起来;那一块像鹅的岩石,连忙把脖子伸进溪水里漱一漱嘴巴,也嘎嘎地叫着。这个喧闹的世界,作者不是用观察,而是以听觉的描写来实现,为孩子们奏响一曲夏日溪畔的交响曲。
《乡笛》中的细腻描写,则展现了触觉魅力。将树叶与麦秸含在嘴里,轻轻地吹。它的声音,像春日田野上的微风,柔和而温暖。手指触摸着树叶与麦秸粗糙又带着韧劲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脉搏,那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力量。“吹吧。全村的集体的音乐团,我们每人手中有一支麦笛;这里,那里,到处吹着麦笛,吹着我们的艰苦的劳作的歌,吹着我们对于幸福的企望的歌吧。”孩子们借文中主角感受,触摸树叶与麦秸,粗糙质感传递出质朴乡土气息,使抽象的乡土情怀具象化。味觉描写在郭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他写豆腐中的两种香味,豆腐是脆而松软,汤中有淡淡的香菇以及冬笋的甜香,香菇是“淡香”,冬笋则是“甜香”……在孩子们面前,郭风总是会将触觉、味觉与嗅觉细腻唤醒,给作品以心的灵动。
郭风的感官描写并非孤立存在,多是以“联觉”“通感”等手法来实现。在这方面无论儿童文学还是非儿童文学,都十分注重联觉与通感。他曾说过:“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而联觉、通感在儿童文学中,则恰恰完成了模拟儿童认知世界的混沌性与整体性。在他写自然的作品中,比如视觉上的绚烂晚霞、奇幻云朵,触觉的微风凉意,嗅觉的稻香或花香,听觉的鸟鸣协同发力,为儿童打造一个身临其境、可触可感的童话世界,全方位激发儿童阅读感知,与自然融为一体。
郭风有深厚的中国古典美学的涵养,他的“五官开放”理论可追溯至中国传统诗学的“感物说”,但其突破在于将“感物”从士大夫的抒情传统转向儿童的生命体验。同时,对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也有回应的效果,他的感官书写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形成跨文化呼应,二者均强调感官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奠基作用。
郭风的“五官开放”理论通过感官书写的文学实践,构建了一座连接儿童、自然与文化的桥梁。其作品不仅为儿童文学提供了美学范式,更启示我们:文学教育应从“告诉孩子世界是什么”转而“让孩子自己触摸世界”,这在AI时代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