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泥下白珍凝岁香

□罗炳崇

外地朋友来家做客,一碗热腾腾的慈姑焖红烧肉端上桌,大家争相品尝,有的说“入口疏松,味道有点像土豆,但更爽脆”,有的说“感觉甜中带点微苦,但回甘无穷”,聊了半天,他们都不知为何物。

我拿出一颗还未削皮的慈姑,圆滚滚的身子,顶上一撮长长的绿芽。他们说,长得像水仙花球、白洋葱。这可是家乡特产,待客的上等菜。

那时候,我们家尚住在山村里头。屋后是绵延的青山,父母在山坡上开荒种了几畦蔬菜,山脚下有口小池塘,底部沉积着淤泥。每年春季,父亲便会将储藏一冬的慈姑苗取出,择机种下去,再放几尾鲫鱼、鲤鱼苗。那池塘是小小宝藏库,承载着一家人对收获的期盼。

夏日,池塘被绿意覆盖,慈姑从水中探出身子,三角状的叶子舒展着,一片挨着一片,像是折叠的纸飞机。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喜欢趴在池塘边,看鱼儿在慈姑叶间穿梭。我们总想伸手去抓,可每次刚将手伸进水里,鱼儿便机灵地游走,只留下一圈圈涟漪。父亲常在池塘边忙碌,仔细查看慈姑的生长情况,拔除周围的杂草。

等到秋风起,池塘里的水渐渐凉了,慈姑也成熟了,捞鱼儿、挖慈姑,全家总动员。我们先把池塘的水放干,大人穿着长长的胶靴,踏入淤泥中,双手在泥里摸索,小孩子则赤脚踩进池塘里玩耍,不时也用簸箕捞出一些鱼虾、河蚌、泥螺。母亲则在池塘边,接过我们的战果。那一个个慈姑,洗净后白白胖胖,像是刚从泥里钻出来的胖娃娃。

收获的慈姑,一部分储存起来留待春节招待客人,一部分则被母亲变着法儿做成美食。最常见的做法是慈姑焖红烧肉,红烧肉的油香渗进慈姑里,慈姑变得软糯香甜,而慈姑的清爽又化解了肉的油腻,两者搭配,堪称绝味。也常做慈姑肉片汤,简单的食材叠加,煮出的汤鲜美无比,喝上一口,周身清爽。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必定是要品尝慈姑的,吃着美食,聊着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岁月经年,慈姑的味道已经凝成味蕾记忆,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人团聚、分享喜悦的见证。

迁到城里定居后,到菜市场,我依然会不经意地寻找慈姑的身影。后来,我到岩城工作,二姐时常会让人捎上一大袋自种的慈姑。每当有朋自远方来,我喜欢用慈姑做几道美食,和朋友们一起品尝,分享那充满欢乐与温情的小山村故事。

有时我会想,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却串联起一生。慈姑于我,早已不是简单的食材,它藏有对山乡故土、对童年时光的深深眷恋,这份对慈姑的独特情感,如同陈酿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厚、悠长。能够保留这样一份情结,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