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书店关于书的漫想

吴可彦

上小学的时候,每当听说县城里开了一家新的书店,我都会找一个假日去逛逛。口袋里塞上20块钱,在新书店里泡一个下午,把感兴趣的书都翻翻,再买一本回来,出门骑上自行车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满足。

失明之前,我见过的书店大多设在一楼,有的书城会有两层楼。失明以后,我才知道有书店会开设在超市里。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开书店是值得敬佩的,所以当听说超市里设有书店时,我都会好奇地去逛逛。

有的超市书店闹中取静,有的则和市场一样喧闹。原本书店应该是安静的好,但是我更喜欢那种喧闹的。因为在那些安静的书店里,店员很快就会发现来了一个盲人,他们或许会想:盲人在一家书店里能干什么呢?

我很喜欢厦门SM超市的书店,因为那是我“见过”的最吵的书店,于是我常混在人群中听听他们都聊些什么。

有一个男生在推荐历史小说,说秦始皇在五千年前就统一了六国。“五千年”是他记错了,这个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他说秦始皇杀了很多人,非常“厉害”。

有一个大概三十岁的职场白领在不停地抱怨,说公司里那些家伙都不读书,上司发的朋友圈很没品位,同事聊的话题都没营养,她对一本“心灵鸡汤”赞不绝口,而这本书我恰好读初中时看过一点。

有一个男人在骂着另一个男人,说你就应该多看成功学,不然胆子小到五十万的项目都不敢接。这个男人的声音非常大,而被他教训的那个男人则敬畏地唯唯诺诺着。

这些关于书的对话,让我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点评一本书的口吻都那么笃定呢? 都坚信自己读的是最有品位、最“厉害”的呢?我想,这其实是他们借此在宣扬自己关于阅读的某种价值观。当那个女人在推荐“心灵鸡汤”的时候,其实是在标榜自己的品位;当那个男人在推荐成功学书籍的时候,其实是在展现自己对成功的信心。

每个人的阅读兴趣是如此的千差万别。那么,什么样的书是有品位的?什么样的书是好书,能帮我们直抵真相?而什么样的书能助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

在柏拉图对话录中,美诺问苏格拉底:“你将怎样着手寻找一个你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东西?在所有你不认识的事物中,你觉得应当找哪一样呢?甚至可以假设,你由于机缘巧合碰上了你要找的东西,可是由于你从来不认识它,你又怎么知道这就是你寻找的对象呢?”美诺的这个问题成了哲学史上的千古难题,它预示着人类将永远无知,无知没有能力转化为有知。因为无知的人即使不小心读到了真知,他也不知道那是真知。

其实美诺的“不可知论”并不可怕,苏格拉底也常觉得自己无知。无知和有知的关系是一个奇妙的悖论,越觉得自己无知的人知道的越多,知道越多的人越觉得自己无知。比如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位古希腊哲人蹲在沙地上画了两个圆,一大一小。他说,大的圆接触到更多的虚无,所以大的圆比小的圆更无知。

这也让我想起了《庄子》。《庄子》开篇以空中飞过的大鹏鸟与枝头小鸟的故事,讲了关于“小知不及大知”的哲理。在庄子看来,小知有小知的快乐生活,但小知的思维是困在某个限度里的。知识在“拆下”以前是牢笼,“拆下”以后就是打破牢笼的工具。

所以,我从书店里听到的对话,漫想到无知有知论,再回到关于读书的问题,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读书是可以给读者提供有知的幻觉的,而当我们读到越来越多的好书,便会打破这种幻觉。尽可能地多读好书吧,如此这般,我们就越能划开“小知”的局限,一步步走向“大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