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艾香

张香梅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年年清明绿,岁岁粿飘香。在闽南地区,一到清明,最先让人念念不忘的,一定少不了清明粿,清明粿是清明节祭祀的供品,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时令美食。

清明粿又称“草仔粿”,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曾记载了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后来,逐渐形成风俗流传至今。

外婆是个制作“草仔粿”的能手,青青的艾草,洁白的糯粉、籼粉,晶莹剔透的白糖,在外婆的巧手下,经过杵和臼,均匀揉制,蒸熟至冷却后,即成时令美食。

“草仔粿”渗透出童年的回忆,蕴含着家的味道,流连唇齿间的清香,融化舌尖上的记忆。

清明粿的用料,是很有讲究的,不纯粹选用单一的糯米粉,而是必须按比例混杂着一些籼米粉,这样才能保证粿的形状,不容易散架,如果纯粹使用糯米粉,做出来的“草仔粿”就会显得有些黏嗒嗒。

清明粿好吃,制作工艺也烦琐,记忆中,外婆会提前几天,提着菜篮子,带上我们,到山脚下收集艾草,一丛一丛碧绿的艾草聚集在一起,绿油油的惹人爱,用小剪刀将其嫩芯剪下。

在采摘的途中,运气好的,还能碰上蛇莓,本地人叫“蛇波”,从小外婆就告诉我,这种蛇莓,是蛇吃的果子,人不能吃,要不然会中毒。想吃呢?一定要对着蛇波用嘴哈几下,就能解毒,蛇莓汁水酸甜可口,吃过一次,就能让人上瘾。

收集到足够的艾草,迎着一路的柚花香,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家后,外婆会将新鲜采摘的野艾仔细清洗,用慢火焯水,接着过水洗净,漂水一天后备用;提前配置好的大米浸在木桶里泡上一夜。第二天清晨便将泡好的米粒从木桶里捞出进行沥水,再放到水碓里的石臼里舂成细粉。因为经过一夜,水浸泡过后舂的米粉,做起来的粿会比较松软可口。

艾草拧干用石臼捣碎,加入一定比例的米粉,揉成碧绿色的面团。包入各种想要吃的馅料,边缘捏拢,揉成圆形,然后用竹叶包裹,再放进蒸笼蒸熟即可。

每次一做完满满一屉的清明粿后,我就已经迫不及待要尝尝味道。当打开蒸锅时,一阵阵热气夹杂着清明粿特有的香气袭来,我总是能先人一步,狠狠地来上一口,留下一个大大的嘴印,顿时香味儿一股脑儿被吞进肚中,那真是人间美味。

因为家人口味不同,外婆总是会包成咸艾草粿与甜艾草粿。咸艾草粿,馅料一般加入鲜五花肉、豆腐干、春笋、蒜叶等;甜艾草粿,则可以准备适量的白糖、花生、红豆、芝麻。咸艾草粿存放的时间比较短,适合现吃现做;甜艾草粿因先天优势,存储时间较长,可以多做一点。

小小的一个清明粿,几乎可以串起儿时的整个春天,它裹住了岁时节令、风雨气候,却裹不住我心底里对外婆那份深深的怀念和对清明粿甜甜的回忆。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