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一阳来复”与冬至

□黄黎星

冠居于群经之首的《周易》,含有诸多与天文历法的相关内容。古代天文历法曾以易学作为经典依傍,而易学体系的建构,也曾援引天文历法的内容,因此易与历的交融,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建构形态,又含藏着丰富的思想意蕴。

冬至、立春这两个天文历法的节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在《周易》中,《复》《泰》两卦,从象数模式到义理思想,都分别与冬至、立春两个节气形成了密切的关联,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

易学中有一个易例,叫“十二辟卦”,又称“月卦”“候卦”“十二消息卦”,它是被广泛运用的易例,甚至外溢出易学范围,成为传统文化的常识。《周易》中具有特殊卦形的十二个卦分别为:《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它们的阴阳爻画构成了有规律的递变形式,将其按顺序排列,以值配一年十二月,含有显示自然万物“阴阳消息”的象征意义。

十二辟卦中,《复》卦对应的月份正是子月。子,是十二地支(由古代“十二辰”演变而来)之首。先秦时期,古人已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定为子月。古代历法制定,又特别重视冬至,如现存第一部有完整系统数值的历法《太初历》,它的制历起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就是“律首黄钟,历始冬至,月先建子,时平夜半”。冬至节气,是太阳视运动的动态“折返点”。冬至是“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又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阴阳二气扭转变化的节点。这阴消阳息的形态和义理,都与《周易》的《复》卦相同、相通。

《复》卦是《周易》第二十四卦,从卦序上看,《复》在《剥》卦之后,《序卦传》说:“物不可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就是说,事物不可能终久剥落穷尽,必定是穷尽于上,回复于下。《复》卦的形态,本就极具鲜明特征的:一阳在下,五阴在上。而且,《复》卦也被赋予了动态的变化。这种形态,与冬至节点阴阳二气转变的态势确有相同之处。

再从《复》卦的卦象、卦辞以及《彖传》《大象传》来看,卦象为下震上坤,呈现雷在地中之象,象征广袤的大地中,正在孕育蓬勃的生机,也预示事物正气回复、天下品物咸亨的情状态势。《复》卦辞曰:“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彖传》以“刚反,动而以顺行”“天行也”“刚长也”来阐释卦辞,仅就其与冬至节气点联系来看,也在义理上形成融通。虽然五阴一阳,初九这一阳爻看似势单力薄,但它却符合天道循环的规律,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充满勃然不可遏止的生机。

正因如此,《彖》辞最后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意为:回复的义理,体现出天地孕育化生万物的本心啊!这句话,引发了历代易家丰富的联想和阐释。以《复》卦与冬至的节点相联系,更有《大象传》明确的说法:“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复》卦与天文历法的冬至节气相联系,从而具备了涵摄天地人融通的意涵。古今易学家,围绕三个方面(卦辞的“七日来复”、《彖传》的“天地之心”、《大象传》的“至日闭关”)所作的阐释非常丰富。宋儒对《复》卦的解读,转向借此明“天道”“本体”的义理探寻、哲学思考。“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句,不仅成为将天地化育万物之“仁心”与人类美善之“良心”相融通的联结点,并且将《复》卦阴阳二气变化之枢纽,引申为人性善恶变化之枢纽。

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说:“为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也。岁十月阴盛既极,冬至则一阳复生于地中,故为复也。阳,君子之道。阳消极而复反,君子之道消,极而复长也,故为反善之义。”程颐是将“冬至”的天文历法节点,天地自然规律,与伦理观、心性论相联系,作义理解说,在宋明易学义理派中具有代表性。

当然,就天文历法来说,冬至,阴气盛极,阳气始复,可以感知的直观表现是此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但在物候气象上看,冬至并不是最寒冷的时候,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后面还有两个节气:小寒、大寒。《复》卦虽然有初九爻代表阳气回复,确立了阳气增长兴盛的趋势,但仍有前进中的曲折、盘旋……但是,无论如何,在经历了关键性的扭转节点之后,蓬勃向上的阳气已经开始蓄势而发了!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