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养蚕记

□吴忠刘

春的早晨,极为罕见地早起锻炼。说是锻炼,其实也就到小区楼下走走。突然发现角落里自生自长的桑树,新叶子长得油嫩油嫩的,煞是好看!

看到桑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养蚕的经历。

二三月间,一声春雷,唤醒了早准备好了的蚕种——黑黑的,比芝麻粒还小。这些蚕种的来由,不外是同学自愿分享,或者小孩子自做的玩物换取来的。而我,靠的是让小伙伴抄作业的报酬。

春节之后,就要开始筹措此事了。庄重的仪式感,不亚于农民开始备春耕。先到隔壁厝的诊所,讨得一两个大小合适的纸皮药盒。

然后就是盼望着打雷,传言一定得等到打雷蚕宝宝才肯出来。现在当然知道,其实那也未必,季节一到,万物皆有它的自发生机。

忽然某一天,蚕卵都动起来,新一轮的生命历程开始了!我们的急要任务,就是赶紧摘最嫩的桑叶来喂它们。桑树所在的地点早就考察好了。我们老家早就没有规模化养蚕,桑树还是有点稀罕,但历史上泉州也是重要丝织区域,而且民间药方中,桑叶也是退火利尿之物,一个村子多多少少总还有几棵。

关键是要择到最生嫩的叶子!需爬则爬,树矮则弯枝摘叶,所需数量无须太多,但要干干净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有一点点水分,否则蚕宝宝吃了马上拉稀死掉。用毛笔把它们小心翼翼粘转到叶子上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欣赏美妙的蚕食了。

那么小的蚕,短时间确实看不出明显的吃相和结果。但过一段时间回头来看,桑叶已经缺了一角。就那么三五天,蚕宝宝已经由长点变长条,颜色也从灰黑变成灰白了。接下来的阶段,蚕的食量一增再增,以至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听到它们沙沙的啃食声。接下来的每天,我们就忙于张罗桑叶。再过几天,灰白变成泛一点点黄的白,最后才是全白。不过,身材已经完完全全是一条长虫的标准了。

让小孩子养蚕,意义在于观察变化和感受生命的不可思议。当蚕经历三四次蜕皮,从小黑点变成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确实是眼见为实。而最后的高潮,肯定是吐丝结茧。当我们的眼光死死盯着蚕宝宝,跟随它在“蚕世间”一俯一仰,不知不觉地,一粒粒蚕茧就把宝宝们自己封闭了起来。在此之后,是一段不长也不短的静默期。蚕茧,像收获的果实被我们所珍藏。

至于破茧成蝶,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惜的是,蚕蝶不如蝴蝶,并没有斑斓色彩,甚至有点迷糊,太过于中规中矩。好在这些不是我们所看重的。

我们所看重的,是蚕蛹化蝶后的产卵。蚕茧的某一侧突然变黄,我们知道那是它们撒尿融化蚕丝,准备“出关”了。得裁一张恰恰好的纸,铺在药盒的下面,作为化蝶后的产房。果不其然,某天掀开纸盒子,蚕蝶已经完美停憩在那,虽然色近灰黄没什么稀奇,但总让人惊讶感动。

可惜,我从没看到出茧成蝶的完整过程。

有好事且心急者,如果硬要把茧剪破,倒出里面的蚕蛹,大抵会看到难堪的结局。蚕蛹或者干脆不化蝶了,或者化的蝶形态奇奇怪怪——这与孵鸡蛋的道理兴许是一样的!

化蝶后,养蚕一季就接近尾声了。雌雄交姌后,雌蚕一颗接一颗产出晶莹的蚕卵,密密麻麻,而雄蚕奄奄一息躺在一边。不久,双双就不再动弹了!附着蚕卵的纸,被我们小心翼翼地收藏,或者转送给他人。

离小时候养蚕的时光,感觉已经非常遥远。记得最后一次养的蚕,是被大哥哥们拿去换连环画了,之后就不曾接续过。一直到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才又带着她养了两季。转眼间,女儿也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和成家了。说不定,以后她也会带着孩子,好好养一次蚕。

蚕的一辈子,短促到足够让我们通透地去观察体验和感悟。人生的苦难蜕皮、辉煌蝶变,因为时间过于漫延,小孩子的感觉好像不甚明显,所以,其中的哲理,他们还悟不透。蚕的一辈子,就是人一生的极高速播放。

这,才是我们让孩子养蚕的最实在意义。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