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福建古代音乐文献之金声玉振

□方宝川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积累了汗牛充栋的音乐文献。先秦时期,“乐”是儒家“六艺”之一。在儒家的教化传统中, 以乐化人、教德养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强调礼乐配合的社会功能与治国功用。

福建古代音乐,可以上溯到闽越先民所创造的民间音乐。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实物资料与文献记载的遗存,至今无由考见其历史的生动面貌。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王朝剪灭闽越国,在闽中设置冶县之后,中原汉族逐步开始移民福建。由于福建的地理环境,西北横亘着武夷山脉,西南有博平岭山脉,东北是太姥山脉,山脉将福建与邻省的江西、浙江、广东隔绝开来,其东南又是茫茫大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福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与外部相对隔绝的状态,远离中原这一中华传统汉文化的发源地,导致中原汉族音乐文化传入福建后,直至隋唐五代之前尚欠发达,未见音乐文献之存世。

宋代开始,福建文化异军突起。尤其是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昔日闽越蛮荒偏远之地,已被时人誉为“东南全盛之邦”,且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作为福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福建音乐文化的发展,亦与之同步。闽籍名家独具匠心,金声玉振,各领风骚,所著述的音乐文献,内容涉及乐律、音韵、琴学、歌舞等方方面面,概而言之——

宋景祐三年(1036年),建阳人阮逸受宋仁宗召见,赴京师奉诏与胡瑗共同参订声律,制作钟磬,参与改进宫廷雅乐,合著《皇佑新乐图记》三卷。是书以横黍起度定律,虽有所偏颇,但考定钟磬、晋鼓及三牲鼎、鸾刀制度,则颇精核可取。

闽清人陈旸是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参与宋神宗至哲宗时期的“升之文馆”的《乐书》编纂,后主其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所著《乐书》二百卷,正式进献宫廷。是书首创大型音乐专著的体例,卷帙浩繁,收录音乐条目达一千三百余条,记载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历代乐制、乐论、八音、歌曲、百戏、五礼之乐等。每一类目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详加论证,保存了非常丰富的音乐史料,其中还有许多关于乐器的绘图及释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除了《乐书》外,陈旸还著有琴学著作《琴声经纬》一卷,叙琴之经声、纬声、纵声,兼及抹、泛、散、剔、擘、擽、绰等演奏取声之法。

福清人刘铣通晓音律,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毛遂自荐,献上《历代雅乐因革》《宋制作之音》奏章,对历代雅乐的沿革与发展作出了颇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宋代音律制作提出了具体方案,主张把“燕乐”与“征调”融合起来,创制“致正中和”的“正征调”。后应诏入京,任“大晟府”典乐,奉旨参订大乐制度,并著《续因革礼》一书。政和四年(1114年),宋徽宗将“大晟乐”定为国家正统音乐。此时刘铣虽已去世,《续因革礼》亦未及成书,但“大晟乐”的颁行,凝聚了刘铣的毕生心血,后人奉其为“大晟乐”之祖师。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闽学开山大师朱熹倡导以琴载道,所撰《琴律说》,首创“琴律”之名词,阐述了古琴音律及其演奏实践,寓儒家乐教于其中,体现了十分鲜明的理学思想。建阳人蔡元定承朱子理学衣钵,亦倾力探究音律。在其师朱子的指导下,著成《律吕新书》,首创在古代十二律的基础上再增六个变律而成十八律,从理论上解决了古代十二律旋宫后的音程关系与黄钟宫调不尽相同的问题。十八律奠定了《律吕新书》的核心理论,被时人称作“蔡氏律”。《律吕新书》遂与《皇佑新乐图记》《乐书》并列为宋代三大乐书,对南宋以后的乐学发展影响至深。

元代,福州人余载所撰《韶舞九成乐补》,用《河图》《洛书》制韶舞,以五方、五色、五行、八封相配,舞阵按汉代卦气图顺旋;舞队四人一组,变阵之法与《洛书》九宫之数相应。旨在越过《周礼》,重返风格高古的韶乐世界。

明代,闽籍音乐名家在乐律研究方面承两宋之盛,又有新进。明弘治年间,莆田李文利著《大乐律吕元声》六卷附《大乐律吕考注》四卷,据《吕氏春秋》黄钟长三寸九分之说,矫正司马迁黄钟长九寸之误,《明史·艺文志》虽又载黄积庆作《乐律管见》二卷,反驳李氏之说,然是书对中国传统乐律学历史发展作出的全面回顾,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乐律学发展的悠久历史;嘉靖年间,平和李文察著《李氏乐书》十九卷。《四库全书总目》载:“其书凡《古乐筌蹄》九卷、《律吕新书补注》一卷、《青宫乐调》三卷、《典乐要论》三卷、《乐记补说》一卷、《四圣图解》二卷。文察生平所学,具见于《古乐筌蹄》。大旨本《史记·律书》与《周官·大司乐职》文而自为之说。”可见其匠心独具,成一家之说。

在琴学方面,明隆庆至万历年间,琴学名家永安杨表正不仅精于古琴演奏,而且对于古琴的历史、曲谱、歌词、琴学理论的研究造诣很深。他将自己对琴艺30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汇录诸调,考正音文,注明指法,编撰《新刊正文对音捷要琴谱真传》六卷,备受音乐界的赞赏;同时,另一琴学大家建阳张大命著有《太古正音琴经》十四卷,载及琴谱目录、琴学渊源、五音辨考、琴材论、斫琴要则等。署名叶向高的《太古正音琴经·序》盛赞是书:“直溯琴学源流,上下千载,差等百王,栈毫芒于一黍,采遗韵于爨桐。补残缺,叙失次,摩编四帙,可谓勤矣。”

源于中原的古雅乐,晋、唐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闽南的南曲(又称南音)在明代十分盛行,佚名编纂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二卷、《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一卷、《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三卷,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三种明刊南音文献。

此外,流传至今的明代福建音乐文献还有:闽人孙丕显《琴适》四卷,包含斫琴论、抚琴要则、琴学须知、十三徽律论、琴弦考、调弦法、左右手指法要义等内容,并收琴谱十三曲。具有日本“明乐始祖”之称的福清魏双侯,所著《魏氏乐谱》六卷,共收录乐谱二百四十曲。

清代,理学名相安溪李光地不仅精晓经义性理,亦深究乐律、音韵。所撰《古乐经传》五卷,取《周礼·大司乐》以下二十官为经,以《乐记》为之传,辑录经传子史诸书,解诂古《乐书》。其立说高深,考释精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音乐史和古乐理论的学术专著。

著名理学家连城童能灵的《乐律古义》二卷,全书旨在阐述《洛书》为五音之本,《河图》为五音之源;《河图》圆而为气,《洛书》方而为体。五音者气也,气凝为体,体以气聚,然后声音出。《四库全书总目》虽然评曰:“其文敷衍成理,然非圣人作乐之本旨也。”但是该书的确补充和发展了朱熹关于乐律的观点。

另有古器物家泉州陈庆镛所撰的《齐陈氏韶舞乐罍通释》二卷,依据对扬州阮氏与苏州曹氏所藏齐侯罍铭文的考释,推断周人七韵,即唐虞三代声教之遗。

在琴学方面,琴艺高超、精于指法的琴学大师安溪李光塽,著有《兰田馆琴谱》九卷,所载琴学理论,涉及古琴演奏、斫制、保养、琴乐审美等多方面,体现了纳众家之长的特点;并收琴谱三十六曲。尤值一提的是,清代闽派古琴的创始人浦城祝凤喈,自幼研读经书,谙熟古谱,精通音律,精研琴艺30余年,以琴相随,技艺超绝,且对琴学理论亦有深入的探讨。所著《与古斋琴谱》是一部琴论专著,论及琴律、琴材、制曲和指法等,同时首创在减字谱旁加注工尺,以助初学者视谱自理。

浙江瑞安人张鹤虽非闽人,然琴学师承闽派古琴大师祝凤喈,实为清末闽派古琴重要传人之一。所编《琴学入门》,即由其师祝凤喈审定,实为闽派古琴曲之汇编。所撰评语,或采录名谱,或由其师论定。其中《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六曲,乃其师家传秘谱,尤为珍贵。

此外,流传至今的清代福建音乐文献还有:师承闽派古琴大师祝凤喈之传的福州郭柏心,所撰《琴学尊闻》一卷,共收曲谱十八种,其中《玉玲珑》一曲,则在存见琴谱中之首见著录者。题为“宁化山人”阴暠延编的《酉山琴谱》八卷,共收录琴谱一百零九曲,因原缺第五卷,失十五曲,实存九十四曲,汇集了包括闽派古琴曲在内的各派琴谱。以及佚名编《道光指谱》四卷、《文焕堂指谱》四卷、林祥玉编《南音指谱》一卷等,均属闽派古琴与南音文献。

综上可见,流传至今的宋元明清时期福建音乐文献,类型多样,卷帙浩繁,它是福建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瑰宝,由此呈现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福建音乐历史画卷,并确立了福建古代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