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五月五

林美聪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时,这一字一句总能将我拉回儿时的模样,那时的我们围在母亲左右,无忧无虑,满眼散发着愉悦的光。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到来之前,我们都会跟着母亲去河边打粽箬。母亲背上一只篾篮子,我们尾随在母亲身后,把从芦苇上摘下的芦苇叶放到母亲身后的篾篮里。对我们小孩子而言,打粽箬可不像干农活,走在芦苇丛中,不仅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鸣叫声,闻到芦苇青草泥土散发的清香,还时不时能看到鱼儿跃出水面在水中欢快地游戏,甚是惬意。

当然,我们最盼望的还是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可口的粽子。包粽子时,母亲会先把晒干的粽箬拿出来洗干净,放在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样会让粽箬变得柔软容易折弯。同时,准备扎粽子的材料——茅草秸,它跟粽箬一起放在水中浸泡。还有,包粽子最重要的原料——糯米,母亲要把早已准备好的糯米放到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滤去水备用。为了让粽子更好吃,母亲还会去商店买些蜜枣、葡萄干等加在糯米中,或用家中现成的蚕豆、花生仁跟糯米一起包。

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开始包粽子。这时,我们总喜欢在一旁凑热闹,一边看着母亲包粽子,还一边动手学。母亲是包粽子的好手,只见她随手抽出几张碧绿的粽箬重叠在一块,双手抓住粽箬的两端,轻轻向中心一卷,熟练地卷成圆锥状,放于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备好的糯米和馅料装进里边,直到把空间填满。随后,母亲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粽箬的两头轻轻向前一压,再一个小的反剪,交于左手握牢不放松,空出来的右手拿两三根茅草秸,一头用牙齿咬住,一头用右手拽紧,沿粽子腰间绕几圈扎紧系牢,一个四角尖尖的绿闪闪的粽子就包好了。母亲包粽子的动作看起来简单洒脱,可我们怎么也学不好,包起来的粽子笨拙不堪。

包完粽子,就该土灶隆重登场——以灶台上的铁锅加水烀粽子。先以猛火攻之,等水烧开再改用文火慢慢烀。粽子锅烧开后不久,屋里就有了越来越浓的粽子香气。

两三个小时后,粽子终于在我们的千呼万唤中被母亲捞出了铁锅。厨房顿时热气腾腾粽香四溢,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垂涎欲滴,急不可耐地用嘴吹着冷气,不顾烫手地解开捆扎粽子的茅草秸,一边拽粽箬一边咬起淡黄的粽肉,满嘴充满粽子特有的清香,过节的滋味立刻从舌尖蔓延到全身。

等到午后,母亲又马不停蹄地取出一把镰刀,从山里割回几把菖蒲和艾草,在屋檐下插上,迎接端午节的到来。全家人闻着门楣上艾叶、菖蒲的香味,吃着母亲包的粽子,从头到脚都是喜悦和幸福!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