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浩气长存小山村

郑美珊

第一次到山下村,正是细雨绵绵的深秋季节。伫立村口,只见村庄依偎于青岚峰下,山上蒙蒙雨雾中,怪石嶙峋,形态各异。石堆里耸立一大石,形如刀削,犹如一根白色的柱子。因福安方言中“白柱”与“柏柱”谐音,据说这就是柏柱洋名称的由来。白柱石右边有一个石洞,传说与东坑湖相通。石洞有一个房间大小,流水哗哗、寒气侵骨,人不敢深探。石洞周遭,有百丈崖、虎啸崖、文笔洞、合岐洞等,这些崖洞大都是人迹罕至,这给当年的红军战士提供了与敌人周旋的藏身之所。其中有一个石洞,洞口虽小,但洞内幽深,可容纳三四百人,能直通其他石洞,当年,叶飞、曾志、陈挺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将该洞作为藏身之处,躲过敌人的一次次“围剿”,该洞被后人称为“红军洞”。去往“红军洞”,沿途植被茂密,杉松桦楮枫藤杂错,古树虬根匝地,听村人说,这些古树大多已逾400岁。拾级而上,曲径通幽,古树参天,让人流连忘返。

说起山下村,就必须提到“柏柱三杰”——施霖、张少廉、张宝田舍生忘死的革命事迹,以及施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白扇诗》:“一把白扇画牡丹,财主收租太不堪;不管收冬割五谷,一斤半两不让宽……”《白扇诗》在当时的闽东广泛传唱,像进军号角,发动穷苦大众起来革命,像锋利的投枪直刺敌人心脏。今天吟唱《白扇诗》,忆起血与火的救亡时代,耳际仿佛又想起雄浑悲壮的歌声。

施霖,1900年生于柏柱洋田头岗村(山下行政村的自然村),1926年考入福州国学专修学校,1932年任中共福安县委委员。1933年10月,他在甘棠组织农民开展“五抗”斗争,参与领导了“甘棠暴动”。同年底,他在霞浦县领导“青皎暴动”,取得重大胜利。这年,他还与同志们两次缴获敌海军陆战队的一批武器。1935年春,敌人重兵“围剿”苏区。同年4月19日,施霖与战友张少廉一起被捕,旋即被押送到赛岐新师师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利禄相诱,施霖始终保持一个革命者威武不屈的凛然气节。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在狱中席地而坐,挥笔疾书,写下2万余字,把自己对人民的炽爱、对党的耿耿忠心、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眷恋尽情倾注纸上,连敌人也赞叹:“日试万言,大才无匹。”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悲歌,引吭高吟:“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田头岗施霖家,仅隔不到两年,痛失三儿女。施脓禄,施霖的姑姑,“九家连保”带头人,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闽东人民把施脓禄誉为刘胡兰式的英雄。施细茄,施霖的胞弟,闽东红带会(赤卫队)总队指导员,在洋中与反动大刀会战斗中壮烈牺牲。一门三忠烈,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

“柏柱三杰”中,除了施霖是田头岗人,张少廉、张宝田都是山下村人,他们为了人民的事业,早早地奉献出他们年轻的生命。1935年5月,中共福安县委委员施霖壮烈牺牲,年仅34岁;1935年5月,中共闽东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张少廉壮烈牺牲,年仅31岁;1941年2月,中共福安县委委员、凤塘区委书记张宝田壮烈牺牲,年仅42岁。山下村是老一辈革命家叶飞、曾志、陶铸、马立峰、詹如柏等浴血奋战的革命根据地,也是闽东最早的农会组织——福安县柏柱乡农民协会成立的地方,还是闽东第一支革命赤卫队成立的地方,更是保存纪念闽东分田斗争和五抗斗争旧址的地方。山下村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曾经遭受了国民党残酷的“三光”惨劫,山下村人民为革命事业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作出重大的贡献。

如今漫步山下村,只见一马平川,阡陌纵横,眼前40亩荷塘盛开的荷花铺天盖地,红绿相映。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