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米兰·昆德拉的“慢”

□远 方

米兰·昆德拉生前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榜单上的热门作家之一,其作品影响了世界,被誉为“当代人的精神图腾”。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就被译介到中国,并掀起了一波翻译、阅读、模仿、崇拜的文化热潮。尤其是他著名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之书”。进入21世纪,中文世界对于昆德拉的热情不减。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再度推出了米兰·昆德拉作品的新版本,以及昆德拉的首部图文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

得知米兰·昆德拉辞世的消息后,我国多家媒体、作家和读者刊发文章纪念昆德拉,表达阅读其作品受到的精神和文学的影响。其中,很多作家、读者想到了其作品《慢》。

《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昆德拉将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将我们拉入慢世界,重拾与时间、与自我相处的能力。作者和妻子薇拉去一座已改为酒店的城堡度周末,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引起了作者对速度的思索。由此他回忆起18世纪法国作家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贵妇人和年轻骑士的故事。与之交织的是一群现代人的荒诞之夜:20世纪的某一天,一群昆虫学家聚集在城堡酒店开研讨会,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可笑的闹剧。昆德拉说“慢是幸福的标志”。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这正像昆德拉自己所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

这部小说,昆德拉从当代世界对“速度”的崇拜出发对“慢”进行了思考。他认为,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的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受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

而当下世界,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昆德拉不禁发问。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有读者联系到当下,如果你正在遭遇内卷之苦,工作日很忙很累,闲下来后,又被各种短视频、明星八卦塞满……我们变得,慢不下来,那么昆德拉会在《慢》里告诉你,清醒一点,“慢”的艺术早就已经失传。

的确,我们现在处在这样一个“速度”时代。这样的令人眩晕的速度,使我们的生活常常是紧张、急迫、匆忙、受挤压的,包括文化、文娱在内的精神生活,愈加趋向“速度化”。我们这种愈加趋向“速度化”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一种节奏、一种习惯。对欣赏的事物,或精神对象,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了灵魂的交流,没有了精神的对话,一切以实用、消费为原则,快速见效、带来功利,一切要服务于这种追求速度的快乐,追求速度、追求流行,成了我们文化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据。

今天,信息的洪流奔涌而至,我们比任何别的时候都更容易将智慧与知识、知识与信息混淆起来,更倾向于用经济学的方式来解决人生的问题,用娱乐的方式、技术的方式来对待文化的问题、精神的问题,物质力量、技术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也会长久地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彼此对立,又互相渗透,构成我们内在的思想紧张。所以,在这个文化“倍速”,甚至精神生活也“倍速”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回望心灵的能力,让我们的文化“慢下来”,我们的精神“慢下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化和精神的美、真、深的品质。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