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篇

喜见博物馆“较真”

树红霞

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馆发展活力正加速释放,“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今年暑期游,不少热门文博景点“一票难求”。这是博物馆和公众“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

按理说,“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本该令人欣喜,可由此滋生的一些乱象绝非小事,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比如,有“黄牛”倒卖博物馆门票,有导游以“戏说历史”吸引游客,还有人在展厅内进行自媒体直播、录播……

近日,北京警方针对国家博物馆周边存在“黄牛”加价倒卖免费门票情况,依法刑事拘留6人、行政处罚3人。将免费参观变成“有偿”服务,“黄牛”此举显然是在给“博物馆热”拉倒车,警方严肃处理引得掌声一片。可治本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还得相关监管部门、博物馆和第三方平台携手努力,共同破题。

“黄牛”倒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博物馆在优化文化服务上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尤其是“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想方设法让馆藏资源“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就成了当务之急。

博物馆“较真”,为“讲解”立规矩。自7月16日起,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国家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活动。新禁令一出,叫好者众。

无独有偶,广东、河南等多地省级博物馆也曾出台相关规定,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博物馆最核心的家底。当很多人将博物馆作为旅游的重要一站,如何发挥好文物细润无声的柔软作用,让橱窗里“冷冰冰”的文物“活起来”,规范的特色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韩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国博提供讲解,分公益性讲解和预约付费两种。因为不能一时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所以“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或违反参观秩序等不文明的社会讲解行为应运而生。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博物馆则是传承文明、检验文明的重要场所。有序参观博物馆,规范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是与文物对话的前提。国家博物馆此次并未“一拒了之”,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

文物讲解,可以是有趣的,但一定是严谨的。相反,如果一味用流行的方式取悦观众,最终削弱的是文物的尊严。去年,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不规范讲解“说不”。意见明确,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

在展厅内进行自媒体直播、录播,这是影响观展体验、破坏文物安全的又一顽疾。正因如此,故宫博物院上月在《参观须知》中明确了商业拍摄活动等新参观现象的边界——“请文明有序参观,禁止追逐嬉戏、大声喧哗、乐器演奏、音乐外放、长时间占用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禁止在展厅内开展自媒体直播、录播活动”等。

博物馆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道桥梁。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就是一场“走心”之旅,多些沉浸式体验,才能从中更好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试想,当游客徜徉其间,正入迷地欣赏文物时,旁边突然多出博主们此起彼伏的讲解声,谁还有心思去静下心来聆听历史回响。

文物走得更远,才能离人们更近。相比起自媒体在展厅直播、录播,博物馆在科技加持上步子迈得更大,一方面积极开发APP和小程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文物鲜活可触,跃然于屏幕;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大胆尝试让文物“开口说话”,比如,《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就能满足人们足不出户与文物“亲密接触”的“漫游”之愿。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期待各地博物馆在规范管理上多上心,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美好相遇,把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传递下去。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