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篇

当国产动画恋上传统文化

树红霞

今年暑期档,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收获亮眼成绩,激发文化认同。这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比起美国动画、日本动画,崛起中的国产动画不乏叫好又叫座的佳作,但整体来看尚不尽如人意,有的故事不精彩,有的制作不精良,还有的缺乏民族风。

《长安三万里》何以能成“爆款”?这还得从“奇、趣、美”中找答案。

奇在叙事。当观影群体愈发理性,从“看片子抢首映”转向“先观望后买票”,不出奇制胜,就很难走心。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段历史人们都熟悉,能否找准电影叙事与受众心理的契合点,这是成败的关键。《长安三万里》独辟蹊径,从人性深度来呈现家国话语体系的多元性,以诗人高适的视角,讲述与挚友李白相交的几十载岁月,引出大唐众诗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诠释了“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真谛,让人眼前一亮。

趣在故事。一部好的动画作品,离不开好的故事和创意。

《长安三万里》能实现票房与口碑双赢,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少咸宜,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分别找到了有趣的共鸣点。孩子在影片中看到了熟悉的诗词,以至于影院现场吟诵声起;年轻人在影片中看到了精良的制作,顺手将一帧帧精致的画面转发至朋友圈;中老年人在观影时不由得反躬自省,掩面而泣。

反观一些被观众吐槽的国产动画,不是找不准与当代观众的契合点,就是找不准与时代精神的连接点,往往是说教多、幽默少,小孩看、大人陪,难见家庭式观影热潮,票房岂能不惨淡。

美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动画创作的活力之源。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已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长安三万里》巧妙运用48首唐诗,借诗词之美唤醒情感记忆,称得上是点睛之笔。正如导演邹靖所说:“电影希望通过对《将进酒》的呈现,让观众进入李白的精神世界,用心感受文化的传承。”

无独有偶。从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再到票房超50亿元的现象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脱颖而出的动画作品,无不脱胎于观众耳熟能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立得住的动漫形象演绎多元的东方艺术之美,诠释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当中国观众愈发愿意为中国电影买单,国产动画之路应该怎么走?这是机遇,更是考验。

国产动画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才是国产动画的内核。早在1936年,中国动画探路人之一万古蟾便断言:“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长安三万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耕,将文化的神韵和时代的风貌有机融合,虽然长达168分钟,可观众坐得下来、看得进去,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持久的市场热度和审美价值。正如有网友评价所说,“爆款背后是文化,票房背后是人心”。

由此可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才是正途。

观照现实才能赢得观众共情共鸣。毕竟,观众的选择多了,眼光也更挑剔了,对优质内容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只有守正创新、扎根人民,以工匠精神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振,国产动画才能赢得好口碑、拓宽大市场、收获“满堂彩”。正如导演张艺谋所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作为电影导演要坚持探索,以不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长安三万里》不但将国人“拉”进电影院,而且海外网友也翘首以盼,纷纷呼吁早日上映。这就给国产动画从业者提了一个醒,要想拥有跨越国界的吸引力,就必须探索更多融通中外的新叙事,找到符合当下审美习惯的新表达。

随着全球文化融合日益深化,《姜子牙》《动物特工局》《雪人奇缘》等一大批优质国产动画成功“走出去”,参与海外网络传播,这既得益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制作理念,又离不开在传承发展中赓续的中华美学。其中,堪称“黑马”的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位列2019年全球票房排行榜第十名,打破了美国动画片在全球市场的垄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故事取材于中国神话,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根植传统,立足当下,面向世界,在“破”与“立”之间找到平衡,方能成就优秀的国产动画!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