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游子吟》与孟郊故里

戎章榕

孟郊的《游子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各国小学生必修课。造访孟郊故里——浙江德清县,到后才知孟郊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县),早年随父母居昆山,父亲亡故后定居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

孟郊一生命运多舛,两次应试,两次名落孙山。有道是“十年寒窗”,孟郊苦熬又何止十年。如果不是母亲的鼓励,他会不会在赶考的路上气馁?能不能在接二连三的挫败之后坚持下来?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初春,孟郊终于金榜题名,那时他已46岁。又过了四五年,才得到一个九品溧阳县尉的官职,他到任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含辛茹苦的母亲接来,晨昏侍奉,好让清苦一辈子的母亲安享晚年。

德清博物馆内,还原了辞别故乡那晚的场景:母亲一如既往地掌一盏油灯,支一把竹椅,借助忽明忽暗的灯光,神情专注地为儿子缝制衣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年过半百的儿子也像儿时那样,紧挨着坐在母亲身旁静静端详,孺慕之情流露无遗。深明大义的母亲,不善言辞,只是将叮嘱一针一线缝进衣服里……

一首小诗感动千年,是因为他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天底下所有通情达理的母亲形象是重合的,它歌颂了人间最诚挚的深情——母亲之爱,触动了游子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思乡之情。无怪乎,有人如是评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虽然如母所愿考取了功名,但他为人耿介倔强,性格旨趣不是一当官的料,只是钟情于山水,热衷于吟诗,最终还是“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辞官还乡。从此,中国诗坛多了一杰出诗人。

作为中唐著名诗人,孟郊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生僻典故,语言通俗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说;或工于苦吟,以炼字炼句而避熟避俗,寓奇特险怪于古拙凝重。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元气大伤,民不聊生,孟郊的生活十分窘迫。他的诗主要是表现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与其屡试不第、仕途坎坷、中年丧子、一生清寒等生活遭遇有关。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并以诗来反映民生疾苦。

其实,在中国并不乏歌颂母亲的佳作,从来不缺悠久文明滋养的文化自信。留存在民族记忆中的文化认同,《游子吟》被千古传唱,就是一个优秀个案。

一首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游子吟》,不仅让每个中国人找到了情感的共鸣,更找到了一个永恒博大的情感归属;不只是在诗中呈现崇高的母亲形象,更有深沉的家国情怀折射于诗中。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