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篇

矗立不倒的精神丰碑

——读徐鲁选编《爱国先辈的29封家书》

□张家鸿

身陷困境的时候,品读充满能量的书籍,借之激励人心、勇敢向前;身被各种琐碎缠绕的时光里,同样可读充满力量的书籍,为心灵注入非凡的质地,驱散麻木与疲惫。由徐鲁选编的《爱国先辈的29封家书》正是这样的书籍。出自徐特立、董必武、叶剑英、夏明翰、左权、赵一曼、江竹筠等人的家书,或言辞简洁意蕴无穷,或篇幅稍长情意绵绵,皆为现代人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家书是写信人精气神的流露,是平生追求与志向的载体。写于生命最后时刻从狱中辗转寄出的家书,写于困境乃至绝境中的家书,字字千斤重,字字断人肠。从家书中摘取若干句段细细回味,是必要的灵魂洗礼。

1937年12月3日写给母亲的信中,左权在开头即提到无法摆脱的民族危机,“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既如此,誓死抗争是必然选择。虽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但是共产党的军队抗日的决心不曾减弱分毫。“但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抗战可谓艰苦卓绝,如左权这样的将领,如左权笔下提到的每一个战士,都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

夏明翰就义前的三封家书,读罢虽不复记诵全文,然其中的句子常在耳畔回响。第一封给母亲,他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第二封给妻子,他写道:“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第三封给姐姐,他写道:“大姐为我坐牢监,外甥为我受株连,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人该怎样做,路该怎样走,要有正确的答案。”虽抱定赴死的决心,然岂能没有不舍呢?不舍,才显情感之真,才显革命者的血肉清晰,才显家庭之温、家人之暖,才显夏明翰之伟岸。如此舍小家成大家,才不是口号,而是从人间大地上升起的一股英雄气。这三封信均写于1928年3月,迄今已过95年漫长光阴。光阴流逝尽管无情,依然褪不去家书中血染的壮志与高贵人格。

29封家书中还有几封是充满朝气的,那是国共内战伊始充满胜利希望的时刻,那是共和国成立初期时的蒸蒸日上,一切希望都那么自然地萌芽着、跃动着、茁壮着。“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这不是日暮途远呀!红日恰在东升。阳光照着艰险的途程,比起黑夜里摸索,要便宜得万万千千。急进吧!追上那先头出发的人们。急进吧!再追上一程。”在写于1946年12月6日的信中,叶剑英向女儿叶楚梅提出殷切期盼,字里行间充满力的注入,如短诗一样凝练、精辟,信一开头即让人心充满强大的信念。人民军队正摧枯拉朽地取得一个个胜利的时候,为父的希望把这份喜悦与快意传递给远在莫斯科留学的女儿。展信品读的叶楚梅该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热切期待吧。

先辈们固然伟大、高贵,这并不意味着书信里只有理想与志向,更有家庭里、生活中的琐碎与点滴。哪个伟人不是从普通生活中走来?潘琰给弟弟妹妹的殷切叮嘱中,最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即便一分一秒也要充分利用起。江姐临终前最放不下的,莫过于年幼的儿子。写给表弟竹安的信中那一句“他还好吧,我希望他健康”,何其平常,何其沉重。张太雷给妻子陆静华带去的是鼓励,今日的分开乃暂时的不得已,为的是谋将来的永远幸福。

除却收录爱国先辈的29封家书之外,集子里还有选编者徐鲁撰写的先辈个人短传或简历,以及对家书扼要的说明与精练的解读。后者可以被视为对前者的必要补充,亦是对爱国先辈崇高品质、伟大形象的重点勾勒。亦热亦冷,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打开了一扇通往当下读者的心门。徐鲁的朴素冷静的文字,是传承爱国先辈精神的第一棒。通过文字借助想象还原写信的现场画面,这是徐鲁可以做到的。吾辈读者也许无法像他那样作出精辟、到位的评注解析,然而若能化为实践,岂不是在点评基础上的深化与升华?把先辈的精神化作成长的营养,化作前行的动力是必要的。爱国,不只是冲锋陷阵、驱逐贼寇,爱国之情可以寄寓于日常的诸多琐事中,善待周围熟悉或陌生的人、担负起分内或轻或重之责、在公共场合举止文明、珍惜光阴推动自我成长皆在此列。

与别的书籍相比,书信具备天然的温度,读来倍感亲切。江姐把一根筷子磨成竹签当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成的是家书,也是遗书。不得不潦草的字迹、时有涂改的墨迹,是一个母亲对人间最深的惦记。那温度既遥远又亲切,即便透过印成规范字体的书籍可以清楚触摸。先辈远去,书信犹在,历史的浩荡河流冲刷不去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可歌可泣,他们的辗转反侧,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子女,是丈夫,是哥哥,是姐姐,是弟弟,是妹妹,他们是矗立在风风雨雨中永远不倒的一座丰碑。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