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山不老,英魂永在

□张桂辉

赤石暴动烈士陵园,位于赤石镇赤石渡口、崇阳溪畔,离武夷山市区10余里。烈士陵园前,横贯南北、宽约100多米的崇溪河,河水清清,缓缓流淌;波光粼粼,轻轻歌唱。远山近水,绿树红瓦,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醉人醉心的美景。

我怀着景仰的心情向陵园走去,一座三门牌坊旋即出现在眼前。牌坊中门横梁上,刻着“赤石暴动烈士陵园”几个金色大字。穿过牌坊,缓坡尽头的“新四军赤石暴动纪念馆”进入视线。抵近观察,纪念馆大门一侧,挂着“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等6块牌匾。纪念馆内,分设有序厅、赤石暴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党史重大脉络、武夷山革命史重大事件、毛泽东纪念像章等几个部分,以图文兼备的形式,向到访者展示和宣介。

离开纪念馆,向陵园走去。置身可容纳上千人的悼念广场,四周空旷,放眼环顾,但见陵园广场南北,各有一个醒目“建筑物”——南端的,是一座高2米、宽6米的石砌碑墙。碑墙正面,刻有“赤石暴动烈士陵园”八个红色大字,背面铭刻着1942年6月在赤石暴动、虎山庙大屠杀,以及在大安、兴田途中,惨遭国民党顽固派杀害的73位新四军官兵和爱国志士的名字。北端的,是烈士安息的墓地。青石筑成、顶部半球状墓冢正面,一方汉白玉大理石上,刻有金字“赤石暴动烈士墓”简介。

走进赤石暴动烈士陵园,仿佛走进一段悲壮而耀眼的历史。

赤石暴动,在中国革命史、新四军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翻阅《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有这样一段文字:“赤石暴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监狱斗争之一。1942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将设在江西上饶的集中营迁往福建。6月17日下午,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战士和其他爱国人士百余人,途经福建省崇安县赤石镇崇溪河畔时,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举行暴动。结果,有40余人冲出包围,与闽北游击队会合,在武夷山坚持游击斗争。”言简意赅,振聋发聩。

赤石暴动,是继“茅家岭暴动”之后,给国民党顽固派的又一次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革命斗志,写下中国共产党监狱斗争史的壮丽篇章。为缅怀在赤石暴动期间被屠杀的73位革命烈士,从1956年开始,情深深、意浓浓的崇安人民,在暴动发生地修建一座占地88亩的烈士陵园。之后,持续增建起牌坊、烈士墓、悼念广场、纪念长廊、纪念馆、纪念亭等。

在悼念广场之北,一座曲折长廊左侧碑墙上,刻着《新四军老同志诗集》,10余位老兵缅怀战友的诗篇赫然在目。长廊前不大的草坪上,分布着几组造型各异、神态不同的新四军男女战士约为1∶1的塑像。透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他们大义凛然、信念如磐的气概呼之欲出。凝望这些塑像,烈士仿佛没有远去,依然活在人间。

穿过长廊,顺着几十级台阶上行,一座六角“纪念亭”出现在眼前。亭子正面两根立柱上,刻着一副楹联:“青山不老,先烈革命精神实永在;绿水长流,人民建设规模看日新。”顺着吸水砖铺就的人行道往亭子后面漫步,地阔天空,豁然开朗。放眼望去,远处,重峦叠嶂,青山如黛;近处,绿荫起伏,茶树吐翠。

赤石暴动烈士陵园祭祀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片“带状”松树林。粗细不一、疏密有度的松树,郁郁葱葱,傲然挺立,既像忠于职守的护卫士兵,又如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身临其境,触景追思;缅怀英烈,感慨万千。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