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马灯传薪火

□慕 榕

30年前的一个秋天,堂姑结婚。那些烦琐的客家婚嫁礼仪,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对“迎亲”这一环节记忆犹新。因为迎亲队伍中需两名小男孩提着马灯,随着送嫁队伍,一起到新郎家去。

两盏马灯,堂弟提一盏,我提一盏。我不懂其间的讲究和门道,只是听大人说,提马灯的是贵客,有大红包。果然,当一行人郑重地迈进新郎家大门时,新郎家人一手小心翼翼地接过我和堂弟手上的马灯,一手喜滋滋地往我俩的衣兜里塞红包。我和堂弟也就顺水推舟地收下了,那时心里如吃了蜜一样甜,连夜赶路的辛劳和瞌睡也随之一扫而光。

10年前,父亲把住了三代人的老房子推了,又忙活了一年多,盖起一栋三层小洋楼。乔迁新居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一盏早已准备好的马灯递给哥哥,一脸微笑地说:“这次你来提马灯。”乔迁仪式中,入新居时需提着马灯,寓意“接灶火”,入住新居后一家人添丁发财,日子越过越红火。

乔迁仪式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顺利完成。按照规矩,乔迁当日要开新灶,象征性地做一道菜,寓意幸福生活正式开启。那天,极少下厨的我,笨手笨脚地炒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就这样,我们父子三人在马灯温暖的灯火下,就着那盘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

前不久,我带女儿回长汀老家,专门去了一趟县博物馆。在那儿,女儿看见了一盏残破的马灯。那盏马灯是国家二级文物,高34厘米,底径14厘米,部分构件早已缺失,仅剩一副单薄的金属骨架,通体锈迹斑斑,刻在底座上的“美最时”牌三个字倒还依稀可辨。

我正在仔细观看,女儿指着那盏马灯对我说,爸爸,这盏马灯的主人是何叔衡,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何叔衡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守在了中央苏区。1935年,他与瞿秋白、邓子恢等人一起从瑞金出发,经闽西绕道至上海,途经长汀时被敌人包围。为了掩护同志们突围,何叔衡奋不顾身地跳下悬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后壮烈牺牲……

女儿还在滔滔不绝地分享着这个红色故事,我听着听着,眼眶却早已湿润。

年少的女儿并非在长汀长大,却对近90年前发生在这片红土地上的故事如此熟稔,如此自豪,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我想,许是家中藏书有很多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缘故吧!

想到这儿,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传承”二字。革命的马灯,送嫁的马灯,乔迁的马灯……那闪烁在玻璃罩子里的明亮的煤油灯,照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走过千山万水,走过岁月沧桑。这一脉革命的薪火、幸福的薪火、奋斗的薪火,也正在这风风雨雨中得以代代相传,永世赓续。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