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细品有味,吟咏有得

——《诗人@福州》序

□卢美松

福州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又有两千多年王国建都史和建城史,是福建最早的历史名城。有赖良史司马迁,以如椽巨笔书写《东越列传》,闽中从此载入史册。嗣后班固也循例为闽越“立传”。但作为荒服之外的边陲远地,闽中依然少受中原朝廷和士人的关注,因此自汉武帝平定东越王余善的叛乱,实施虚地迁民政策之后,近四百年间,闽地虽有设置冶县、侯官、原丰、闽县等记载,但史籍于人事、政治等却鲜有涉及。只有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闽中设立晋安郡后,首任郡守严高以建筑子城而载笔大书,冶城遂重回世人视野。二十多年后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闽中遂为北人群居栖止之地。

福州地区的开化,史载直到南朝刘宋元嘉二年(425年),阮弥之受任昌国郡(原晋安郡)郡守,并有了许多政治业绩之后,世人再次瞩目闽中。阮弥之之所以急速从交州调来闽中,想来因此地“蛮夷峒寇”猖獗,文明教育未施,土地开发未溥,民生不足,社会不宁,急求能者施治。阮弥之作为衣冠士族之后,适足以当之。他到任后,即以剿抚并举手段,平息动乱;又以中原农作技术,教民耕作;更以士族文化优势,普施教化。对于阮弥之在闽中的教化贡献,史籍记载十分简略,语焉不详,只以“家有诗书,市无斗嚣”八字带过。其实他为施教,辟地三十亩,建房二十多间,礼聘中原士人入闽任教,贡献良多。人们只能从后人的追思缅怀中管窥一二。如他在刘宋元嘉十三年(436年)逝后,民众在他办学之地乌石山南麓官衙旁立庙祭祀,题匾曰“七闽人师”;清乾隆间,庙迁东郊前屿村,重建后皇帝赐匾曰“闽瓯师表”,并谥忠惠之号。可见奉阮弥之为福建文教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继阮弥之施教化而列名载籍的,还有他的后任虞愿。再后由于历任主政者的接续作为,闽中教化渐兴,至中唐时期,著名者有福建观察使兼福州刺史管元惠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入闽执政,很快便“聿敷朝化,诱彼闽越,俗成邹鲁”,福州开始移风易俗。第二位是李椅,于大历七年(772年)入闽,重教兴学,“以五经训民,考教必精,弦诵必时”,“家有洙泗,户有邹鲁”,“比屋为儒,俊选如林”。第三位是建中元年(780年)来闽主政的常衮,“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成效可观,人才可与内州等列。其后因福州中举者益众,有“文儒之乡”的美誉。到了宋代,福州以后来居上之势,于科举教育和人才出产著名,号称“东南全盛之邦”,中进士人数居全国第一,朱熹因此为之题匾“海滨邹鲁”。这一文教优势历明清而不衰。

我之所以谓饶舌讲述福州从蛮荒之地跃升为“东南盛府”的经历,因为本书正是以诗解的形式分类诠释历代诗文之载歌福州者,又对其作者生平及相关文章、掌故进行介绍,便于读者领会诗意,并且增加可读性,扩大知识面。

本书用心极细,而用力甚勤,将古人诗词分为“风貌”“风物”“风情”“风气”“风采”“风骨”六类,其实大有志趣在焉,不可简单视为文字游戏。孔子有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他以风草作譬,隐喻道德教化作用。本书分类的命意,我想也在于此。无论诗人所咏福州的貌、物、情、气、采、骨,分别展现福州地理、文化以及人的精神风韵,既生动有文,又贴切有象,让人细品有味,吟咏有得,这就是诗歌“风人”之用。

如“风貌篇”所引自唐至清的名人诗文,旨在展现闽中地理及气象天候,其中尤以外地来闽者的诗咏最为形象,因是他们所未经见的,所以印象深刻。如韩偓、刘长卿的七律诗。“风物篇”所选各诗分别描绘荔枝、茉莉、温泉、寿山石以及小吃等,皆福州特产、名品,有的寓意深刻,新人耳目。“风情篇”所录诗篇多反映福州风俗、民情,其中尤以谢泌、龙昌期、蔡襄、严复诸人之诗作为佳,描写生动,刻画入微,颇具特色。“风气篇”所引各诗均指福州勤读好文的社会风尚,其中更以程师孟、吕祖谦、叶观国、杨庆琛诗,道出福州文人读书、讲学风气之盛,以及淡泊功名利禄的襟怀。“风采篇”更引著名官宦、学者之诗,表现福州秀美风光、富庶民生,诗人的才情藻思与家国情怀,充分表达莅榕官员如蔡襄、陆游、辛弃疾、赵汝愚、朱熹等人对福州的赞美及对友人的怀念。最后“风骨篇”引录几位著名诗人、志士如张元幹、陈文龙、林则徐、谢章铤、林旭、林文的诗词,表现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黑暗势力和残暴敌人,毫不畏惧,为民请命,慷慨赴死,其精神气概不仅立懦警顽,直可警醒国人,鼓舞抗暴救亡志气。

总之,本书选择历史以来福州土著乡人或流寓官员、任教名贤所作诗词,分类排列,详细解读,颇便初学者和爱好者的学习和欣赏。此前虽见诗词专集或人物传记出版,但像本书这样精选部分篇章,从作者生平仕历到诗词大意、典故成语娓娓解说,文字平易顺畅,读来并无挂碍,是十分难得的。可以想象,如此短小精悍的篇幅,而且全是围绕福州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而发,一定会受到本地读者和外来游客的欢迎。当然,如果能多花点时间,对书中所列诗词,做更进一步的或更全面的阐发释说,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个人浅见,所论未必确,所评未必当,但先睹之快与见贤之悦,仍令我永怀。书此以为佳作之喤引,非敢称为序也。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