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品鉴“文学味”,讲出“文学美”

——读石华鹏《文学的味道》

□苏少伟

石华鹏新作《文学的味道》的书名,似与法国著名作家让·端木松《时光的味道》此呼彼应。端木松的这部作品,汇集了作者几十年里对多样的文化文学作品进行品评的文章,沉淀了“时光”的深厚。石华鹏的《文学的味道》,没有这般宏阔的大背景,而重在对当前文学诸现象、文本的考察,其意重在阐扬当前文学知识,以拨草瞻风,进一步理解当前文学的内蕴,作出判断,提出意见。

有几个点让人注意到这本书的文本内蕴。

一者,它对文学批评的期待。《文学的味道》作为批评论著,对“批评”本身就有强烈意识。批评家的任务、批评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批评的自我克制,如此等等都是石华鹏的论述点,他认为批评要有助于推进人们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要有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对标鲁迅,评论之路崎岖漫长》《没有批评,写作也会陷入沉默》这些篇章,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对“批评”的再批评与反思。他总结出几个点,是对批评的期待,例如:“无论‘野路子批评’还是‘新锐批评’,在忠实于内心、忠实于艺术之美时,除了洞见之外,批评还应是善意、宽容、饱含爱意和诗意的。”这是他经验的总结,亦是批评的本然态度。

二者,它对具体文体及其品质的品析。文体观,是《文学的味道》的鲜明关注。这部作品集中的论述点大多在于小说、散文的文体,像《小说的魅力源自小说的难度》《短篇小说的病症及医治药方》《散文散说》这样的篇章是其中代表。要点明的是,他对文体的论说、关注,不只是为了谈论文体纯粹的区别、个性,而是指出每种文体在当前可能遇到的危机、缺憾,作用于创作的实践。

三者,它对当代文学精神的体悟。总体而言,《文学的味道》所论,即是当代文学精神的体认、把握。文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哪些叙事手段,失落了什么样的品质,这些都可以直接反映为文学精神的变化。石华鹏追踪文学世界的产出、现象,呼唤活跃、鲜活、创造性的文学精神。他最可惜的是文学的固化、退缩,乃至裹足不前。最明显的是《寻找远去的先锋精神》这一篇里,他所期待的:“先锋是一种精神,是不僵化、不陈腐、不随大流,艺术上敢于探索和冒险,永远追求表达活力和生命真实的一种写作精神。伟大的作品无不与这种精神血肉相连。”这种精神,是文学生命的富足,是文学能够进一步发展的支撑。

四者,它对具体文本的评价。这集中体现在“作品分析”这个章节里,对中外几个有意义的文本进行阐发。要注意的是,阐发过程中,石华鹏不单就文本而发“文本之问”——这会造成单薄,也没有失掉对整体文学现象及文学写作的观察、审思——这会造成偏差。例如,《〈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枯萎的虚构能力》指出其“新闻式写作”的特点,并认为:小说与新闻事件的纠结,是这个时代的小说家无法绕开的礁石,但读者的阅读心性也发生了变化,优雅深思的读者消失了。这就对小说家的技法、思考、表现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如此,从单个文本跳脱开来,看出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文学要求。这是较为开阔的视界。

以上这四点,构成了《文学的味道》的内容框架,反映了石华鹏文学批评的兴趣和观察角度。此外,石华鹏还显示了对未来文学走向的预期,从他近来对人工智能等现象接连发表的一些文章中,可以明证他的这种对文学未来“寓言”的开放性态度。

闽派批评不高谈理论,而真切地从文本出发;简洁有力地论证,而不拖沓繁复地硬语。观之石华鹏的《文学的味道》,是很有这样的影子。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