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时光,是最好的讲述者

□李 艳

年终盘点这一举动,虽然显得有些老套或程式化,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效的。因为时光的流逝总是如此飞速,快到让人甚至来不及感叹一句“匆匆”,它就又转瞬奔向下一个站点。

2023年同样如此,不知不觉间又来到年末,站在与它告别的门槛,做总结或者回顾,成了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这种仪式给了我们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似乎借此便可以留住时光的步伐,就像试图并拢指缝尽可能握住流沙。时光如影子般擦身而过,但回放大脑记忆,总能发现它在各处留下的注脚和伏笔,寻找到那些精彩故事篇章的线索。

文化生活在当下丰富而多元化,那些曾经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新闻,自然成了我们年终盘点时用来参照自身、回顾过往的绝佳视角。

202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长安三万里》最具代表性,这一点没有异议。这部今年暑期档热播的国产动画电影,以超强的口碑赢下18.24亿元的票房,位列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亚军(冠军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长安三万里》究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可能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但相信都会被主人公李白与高适的不同人生结局所打动。

李白与高适相识于少年意气风发时,两位才俊均满心豪情、踌躇满志,希望以自身之材报效国家,结下深厚的友谊。相别于梁园时,李白与高适定下君子之约,期待锦衣重逢。

然而,时光没有给两位翩翩少年理想的答案。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写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篇章。谪仙人李白有着惊世才华,却终日放浪形骸把酒言欢,虚度了大半生的光阴,还差点铸成大错,侥幸获朝廷赦免,才得以回昆仑山养老。同样怀才不遇的高适,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历经三十年之功,终于大器晚成,在平定永王之乱、夺回云山城之后,实现了报效国家的心愿,成为节度使,名扬天下。

通过《长安三万里》,可以看出时光讲述了这样的动人故事:才华横溢的壮志少年,即便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催生了华发,却依然磨炼出了坚强意志,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打下一方天地。而时光讲述的故事,还可以有着更为厚重的注脚。这就是《长安三万里》片末那句让人热泪盈眶的台词:“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中伴随李白、高适从少年到中年人生走向的是大唐由盛世转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大唐从盛世变得衰败没落,繁花似锦的长安城也千疮百孔,但大唐的精神、积淀的文脉,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散,更不会因外在的损坏而消失。相反,这些精神和文脉,能在时光的缝隙里,找准机会重生;还能在历史的推进中,不断地被讲述,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回顾2023时,一个广为流传的新闻画面,总是闯入我的脑海。那是92岁的常沙娜与85岁的樊锦诗在敦煌重聚的场景。两位“敦煌的女儿”深情相拥,岁月染白了她们的头发,在她们的面容留下痕迹,但她们相拥在一起的画面,依然无比美丽动人。

这两位“敦煌的女儿”,都在漫长的时光岁月里,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常沙娜1931年出生于法国里昂,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常书鸿放弃了在巴黎成为世界级艺术家的机会,毅然回国守护敦煌一生,让全世界知道了敦煌。1944年,13岁的常沙娜追随父亲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成为她一生羁绊的敦煌石窟。常沙娜曾问父亲:这么苦是为什么?父亲泰然作答:为的是保护好这些在荒烟无迹的戈壁滩上沉睡了千余年的瑰宝。常沙娜的身上流淌的敦煌艺术文脉,在她日后成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学生时,在她毕生的工艺美术生涯中,都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她参与的人民大会堂、首都机场的装饰设计,设计的新中国第一块丝巾国礼,都有敦煌艺术的痕迹,绝美惊人。

把时间拉回到20世纪60年代,刚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的樊锦诗也来到敦煌。这个北京出生、上海长大的姑娘有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因为“做梦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她从此甘心守护敦煌六十载,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将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及弘扬、管理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当我们今日在手机上就能欣赏到敦煌壁画时,盖因樊锦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动的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

一生择一事,一世倾芳华。两位先生的人生岁月,都与敦煌有着解不开的羁绊,她们将自己的生命时光,倾心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遗产与艺术。常沙娜与樊锦诗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对一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可以浇灌出时光的绚丽花朵。岁月的芳华,并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相反,能够淬炼出浓郁的芳香。

关于时间的故事,还让人想起2023年一度在网络刷屏的“子弹正中眉心”这句话,以及由此引发刷屏的“子弹文学”。大家用这句话来表达历经时间与生活磨砺之后,终于大彻大悟的复杂心情。“子弹正中眉心”这句话,有人说出自阿尔贝·加缪在《反与正》里所说的:“我们40岁时,会死于一颗我们在20岁那年射进自己心里的子弹。”有人说来自于史铁生写的“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温柔的小鸟,忽然之间被一颗子弹正中眉心,掉下了天空”。还有人说是来自一篇书评里所写:“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回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时光并不是魔法师,能够超越物理法则,形成超自然现象。无论“子弹正中眉心”这句话来自哪里,人们知道,它不过是用以表达自嘲和解压的一种方式。因为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压力之下,人不能总是紧绷一根弦,而是需要调节心情,去对抗时间和生活的磨砺。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才有了2023年的余华12次上网络热搜。苦难文学大师,原来是不折不扣的段子手,被亲切地称为“文坛泥石流”,广受欢迎。人们喜欢余华对待生活的那种松弛感,与他的文字形成了鲜明反差萌,更能够带来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余华在和青年人对谈时,会说“我当初去搞写作,就是因为不想拔牙(当牙医)”“我写作也内耗,内耗了40年”“假如你在写作中遇到困难了,那就意味着你们在进步”“尽管困难会造成精神内耗,但那是你进步的动力。内耗其实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点”。他以一种独特的幽默去鼓励年轻人,这是时光赋予余华的人生智慧,也是时光的更迭中,我们与文学相遇的另一种方式。

2023年关于时光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的令人感动,有的令人会心一笑,有的令人警醒……不能一一盘点。即便在略作梳理之后,我们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时光从来不是寂静无语的,它的讲述,如此深邃而生动,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时光既讲述着过去,也讲述着现在,更讲述着未来,它从不会匆匆而去,而是在生命或历史中留下了永恒印迹。

站在2023年的岁末,我们也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每一个人既是时间长卷里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也是自己时间篇章的主笔者。当我们憧憬着今后时光能讲述出怎样的故事时,首先学会的是珍惜当下,因为今日的时光是昨日之明日,也是明日之昨日,我们已经不能去改写已经逝去的时光,却可以踏实地把每一个今日,用来书写当下最精彩的篇章。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