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更多“高学历”美食成为真正爆款

□张辉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多款冠以“农科院”“农大”之名的网红零食展开调查,结果发现部分产品名不副实,涉嫌“学历造假”,更有甚者,质量检测不达标。

美食刮起“高学历”之风由来已久,并且大多口感与品质有口皆碑,深受好评。近年来走红的爆款零食,如中国农科院的燕麦片、中国热带农科院的巧克力、云南省农科院的土豆片等,不少包装朴实无华,甚至“土到极致”,但配料表干净,有的还具有降脂、降糖等健康功效。在眼下“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的消费趋势下,加之社交媒体的“安利”“种草”,主打健康风的“学院派”零食自然极具市场号召力。

“农科院、农大出品,肯定错不了。”——这是吃货们“买买买”的动力所在。可见,在美食领域,“高学历”美食已颇具品牌效应。“科技与狠活”,消费者谈虎色变。“农科院、农大出品”则被视为一股清流,为产品品质与食品安全提供了权威背书。“傍学历”有利可图,因而,一些商家扯虎皮拉大旗,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直接影响了农科院、农大的公信力。这与“阳澄湖大闸蟹”等地标产品遭遇“傍品牌”乱象,如出一辙。

事实上,各地农科院、农业高校早已不堪其扰。奈何,科研机构大多缺乏维权经验与策略,囿于人力、物力、财力限制,更是维权乏力。因此,处理食品领域“学历造假”乱象,仅靠这些高校院所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提高“李鬼”们的违法成本,净化市场、去伪存真,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买到农科院、农大出品的好产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构建健康的市场环境,也是在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土壤。一款农科院、农大美食出圈的背后,往往凝结着几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育种、栽培、加工等领域的付出与努力。当这些科研成果进入市场并得到了消费者的正向回应,必将进一步反哺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农业科技工作者做更多有用的科研、老百姓需要的科研,同时引领消费迭代升级,带动更多好产品问世。反之,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误解,也很有可能会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当然,食品领域同样不能“唯学历论”。农科院、农大出品,也并不一定是好产品与好品质的代名词。对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言,不能把研究成果锁在抽屉里,应当直面市场需求,让产业链连上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高学历”美食从实验室走向货架,成为消费者心中真正的爆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