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篇

“耐寒”与“耐旱”

□陈鲁民

世间一切植物,只要具备了耐寒与耐旱两个特性,就没有不能生存的地方,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倔强身影。人亦如此,如果有了“耐寒”与“耐旱”两个本事,就会活得生机勃勃,昂扬向上,成为“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

先说“耐寒”。寒即寒冷,包括寒门、寒窗、寒舍、寒食,冷脸、冷遇等。一个人要经得起这些个寒冷,心是热的,血是热的,以内热抗外寒,以正气御邪气,那就会成为傲雪红梅,“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历史学家范文澜为了研究历史,放弃热闹的仕途,远离热火的人群,枯守静室,冷对喧嚣,几十年如一日,不急不躁,默默地搞研究,静静地做文章,终于完成了《中国通史简编》的写作,使中国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前进,奠定了他作为当代历史学家的学术地位,同时也践行了他“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诺言,实现了他“坐得冷板凳,吃得冷猪肉”的人生奋斗目标。

作家陈忠实写《白鹿原》,从构思到写成,差不多也坐了十年冷板凳。为了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他把自己关在陕北农村的陋室里,远离尘嚣,倾情投入。吃饭是冷锅冷灶,睡觉是冷衾冷炕,面对的冷笔冷墨、冷纸冷砚,终日里冷冷清清,寂寞不胜,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是,他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苦心人天不负”,他的辛勤劳作最后得到了异常丰厚的回报,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当代文学大师的地位。天道酬勤,功不唐捐,陈忠实的“冷板凳”没有白坐,终于给他换来了香喷喷的“热饽饽”,也换来了他热腾腾的文学春天。

再说“耐旱”。植物离不开水的灌溉,人也离不开水的滋润。有的人生存环境很好,风调雨顺,四季如春,水肥应有尽有,所以活得风生水起,舒服惬意。也有的人生存环境很差,干旱少雨,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活得十分艰苦窘迫。这个时候,学会“耐旱”就成了活下去的法宝。一方面要适者生存,努力进化出节水的能耐,不浪费每一滴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一切水分,紧紧抓住一切机遇。

“耐旱”需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文物研究保护专家樊锦诗工作的敦煌莫高窟,地处沙漠,远离都市,干旱少雨,水比油贵,生活、工作条件都很艰苦。她本是来自江南水乡的软弱女子,习惯于杏花春雨、草长莺飞的生活环境,却硬是在飞沙走石、旱魃肆虐的大漠深处工作了四十多年,孜孜矻矻,为保护敦煌壁画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女儿”,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耐旱”,成就了这个不凡女性,使她的人生大放异彩。

“耐旱”也需耐心等待,不急不躁。姜太公风雨无阻在渭水等待周文王十年,王宝钏含辛茹苦在寒窑等薛平贵十八年,苏武爬冰卧雪在塞外等汉朝使者十九年,勾践卧薪尝胆等复国机会二十年,唐德宗之子李诵等接班二十五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等了四十五年……这期间他们可能会滴水不遇、干涸之极,但只要耐心熬过去,就会等来生命的甘泉,等来咸鱼翻身的机会。

大千世界,物竞天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丰腴温暖之乡固有得天独厚的牡丹、芍药、月季,极寒之地也有不惧严寒的苔藓、南极海棠、珍珠草,极旱之地则有抗旱英雄仙人掌、骆驼刺、复活草,都活得有滋有味,风姿绰约。人是万物之灵,适应能力更强,只要愿意并肯坚持,善学并且坚忍,也能长出“耐寒”与“耐旱”的本事,这样,不论什么样的恶劣环境、什么样的艰苦条件,都挡不住扎根生芽,发枝开花,结出丰硕的生命之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