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别被评分牵着鼻子走

□陈斯琪

最近,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踩雷”经历:跟风打卡某些餐饮平台上的高分餐厅,却频频“翻车”;相反,一些无意间发现的“宝藏小店”,在相关平台上竟是低分餐厅。这一分享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冲上热搜第一。随后,平台评分机制是否合理的衍生话题,也引起热议。

消费者在餐饮平台为餐厅打分,本是件三方互利的好事。在理想状态下,消费者可根据前人的评分筛选,快速找到心仪的餐厅;餐厅既可以通过后台反馈,及时改进服务和品质,也能在争取高分后,持续引流;平台用客观公正的分数直观地展现餐厅水平,优胜劣汰的同时增强用户黏性,从而提高平台使用率。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现实来看,有些高分餐厅的确凭借高质量的菜品和高水准的服务,稳居评分榜单前列。但也有部分餐厅把重心放在了流量运营上,而忽视了菜品好坏本身。比如,让消费者打满分送菜品,结果评论区清一色复制粘贴的好评——餐厅占据流量高地,短时间内就收获大量不明真相的客源。

高分餐厅名不副实,低分餐厅反而有惊喜。不可否认,有一些餐厅被打上低分是由于自身经营存在问题。但也有部分餐厅则是因为没有参与到这套游戏规则之中,其中不乏老字号餐厅。这些餐厅客群范围广泛,并不全是会运用点评软件的年轻人,相对于软件上的评分高低,他们更在意食客当下的真实感受如何,即便没时间去造人设、做宣传,线下也有很好的口碑,回头客不断。

在网络时代,大数据有助于服务推送更精准。商家为了避免在数据的汪洋大海中失去竞争力,适当做一些营销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本末倒置,错把运营和流量当成唯一,打分就会变味。平台评分失真,最终也会失去信任。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消费者扎堆打卡低分餐厅,还是餐饮平台成为众矢之的,都体现了对现有评分机制的不满意。

“虚高分餐厅望而却步,低分餐厅反向爆火。”这种现象给平台和商家敲响了警钟。重建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餐饮业长远发展尤为重要。平台应当思考如何改善评分机制,既要给分数虚高的餐厅挤挤水,也别让有实力的所谓低分餐厅成为沧海遗珠,提高打分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最终重获消费者信任。餐厅则要调整运营模式,一方面要理性看待打分,凭借实力占据市场高地,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借助互联网提高知名度。作为消费者,面临大信息量轰炸之时,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商业化推送,而要擦亮眼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在面对餐厅要求刷评时,遵循自己的内心,让真实感受说话。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