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公共治理多些“遛娃舱”思维

□思齐

最近,有细心的旅客发现,从厦门开往上海的G1654次高铁列车,餐车区域被临时改造成了童趣元素满满的“遛娃舱”。小小的变化,既能够让孩子们在“遛娃舱”释放天性,又能够让普通车厢的旅客好好休息,迎来了线上线下的满满好评。


近年来,儿童乘坐高铁因吵闹而影响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旅客害怕出行碰到儿童,一路不得安宁;另一方面,携带儿童出行的家长也小心翼翼,担心自家孩子影响他人。然而,儿童的天性难以抑制,每次冲突事件吵上社交媒体,公共空间默认的边界感都会让他们成为众矢之的。伴随着网络舆论发酵,成年人往往也会受到指责,部分旅客甚至被贴上“厌童”标签。

观察这些冲突,儿童不仅在公共场合丧失了最基本的权益,而且给公众留下“麻烦制造者”的负面印象。此次,高铁设立临时“遛娃舱”的创新之举,体现了高铁服务堵不如疏的工作思路。他们不再是一刀切地劝阻,而是化被动为主动,想旅客之所想,办旅客之所需,把服务做到旅客心坎上,让春运归途变得更加暖心。更重要的是,此举还为公共空间的治理维护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儿童友好型社会该有的模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