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传统节日需要更多创新表达

□潘抒捷

元宵到,花灯俏。近期,省内各地纷纷推出赏花灯、猜灯谜、踩高跷、爬刀梯等民俗活动,让群众近距离体验有“文化味”的传统佳节,也在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它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精髓就在一个“闹”字。无论是“鱼龙曼衍六街呈”的游人之闹、“一曲笙歌春似海”的歌舞之闹,还是“千门开锁万灯明”的花灯之闹、“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烟火之闹,无不展现了庆祝活动的精彩场面,而且具有“狂欢”性质。

“闹”元宵,尽管各地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所承载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却息息相通。可以说,元宵节以其文化传统凝聚了情感认同,在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搭建起了一座联系彼此和互相沟通的桥梁。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传统节日也需要创新表达,才能继续在当下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传统节日创新表达,既要延续传统,也要转化活化,在拥抱潮流中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如今,不少人感叹传统节日的味道变淡了。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此迹象,主要原因在于对节日习俗与仪式往往倾向于删繁就简。近年来,不少地方致力于提升群众参与度,比如举办庙会、游园会,组织做花灯、搓汤圆,表演打铁花、跳傩舞,并在这个过程中讲述元宵节的来历、民俗活动背后凝聚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等等,有关节日的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弘扬。另外,节庆文化也要随着文明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变,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等,创新更多适应当下的传播形式。泉州的踩街、莆田的非遗表演、福州的塔骨神将广受欢迎,就是运用传统艺术技艺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将“老”习俗过出新味道,在与时俱进中散发持久的文化魅力。

传统节日创新表达,还要意识到节庆活动是提振消费的重要载体,准确把握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俗话说:“除夕的火,元宵的灯。”“没过十五都是年。”元宵节是过年的高潮,是春节的尾声消费,也是年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眼下,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消费需求也在发生改变,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充盈,也十分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既热衷于追逐国货潮品、新能源汽车等高品质“硬货”,也增加了非遗观演、旅游度假等悦己消费。各地应善于捕捉消费需求,深入研究消费者年节期间的消费动机,引导相关行业有意识地推出更具品质化的产品与服务,同时根据消费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开发社交属性和轻互动玩法,塑造新奇、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模式,让旅游资源禀赋、传统民俗文化等衍生出繁荣发展的年节经济,进一步推动消费需求稳步释放。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闹”元宵,在守正创新中闹出了更多新颖的、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而沿袭千年的习俗魅力不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变。期盼节庆活动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滚大消费雪球,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