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打开一扇“最美的窗”

李 艳

最近,一扇“最美落地窗”的故事,让南京六朝博物馆又火了。

3月5日,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讲述的“最美落地窗”,让人们关注到六朝博物馆,知道了一扇窗“带火”一座博物馆的故事。

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在六朝建康宫考古遗址上修建而成的。其本身就很具观赏价值,是全球著名的贝氏建筑事务所的第一件“南京作品”。博物馆展厅有一扇大大的落地窗,往内,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建康宫城遗址,包括夯土城墙、包砖墙以及护城壕;往外,可以欣赏绝美的南京城市园林景观,四季变幻,缤纷多彩。窗内是人文历史,窗外是山水城林,古今交融,令人产生一种奇妙的时空错落感,十分震撼。于是,去年,这扇“金陵最美落地窗”登上热搜,也“带火”了六朝博物馆这一原本小众的博物馆。市民和游客朋友纷纷来到“最美落地窗”前,打卡拍照,感受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交汇。

宋燕讲述的“最美落地窗”故事,很能引人思考。在“传统文化热”的当下,有很多博物馆与大众“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正是从打开一扇“最美的窗”开始。

喜欢博物馆文创的朋友,一定还记得那款蠢萌蠢萌的“马踏飞燕”玩偶,上市即售罄,抢都抢不到。人们由此认识了国宝级文物——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争相前往甘肃省博物馆观展,饱览青铜器之美。去年在网络上流行的“无语菩萨”,带动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强势出圈,让江西景德镇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不少游客去了之后惊觉,“表情包”是真文物,中国陶瓷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这个春节假期刚开馆的殷墟博物馆,更因为一部“王子日记”,在网上引发了关于殷商文化讨论热,被网友们列上了打卡名单。

“王子日记”,其实是殷墟博物馆新馆内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殷墟博物馆新馆,是我国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专题博物馆。“王子”,商王武丁与王后妇好的儿子——“子”,特展通过百余片甲骨文,讲述了他的生平细节。虽然“王子”身处3000多年前的远古,但日记读来十分亲切接地气。“子其疫,弜往学”——“生病了,还要不要去上学?”展厅内这一编号为H3:553的刻辞卜甲,让人看完忍俊不禁。遥远殷商时代的“王子”,和生病了忙着写请假条的现代人并无二致。生动鲜活的历史画面扑面而来,仿佛我们与3000多年前的古人,中间只隔着一片薄薄的甲骨。殷墟博物馆新馆内的4000件(套)青铜器、玉器、甲骨等文物,四分之三以上是首次亮相。馆藏展品可谓“豪横”,但在展陈方式上,馆方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从“美丽的窗”到“马踏飞燕”,再到“王子日记”,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艺术感的建筑设计、一件别出心裁的文创产品、一种独具匠心的展陈方式,就能在当下触发一场“博物热”,引发一场历史文化潮流,形成人们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

这种“双向奔赴”有多震撼,一组数据可以直观感受。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2月10日至17日),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2023年接待观众3704.86万人次)。其中,陕西、四川、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浙江、江西8省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博物馆成了春节假期文旅“顶流”,“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流行的文化休闲新方式,各地博物馆“人从众”频现。

“人人都爱博物馆”——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现象。或许有人会说,一扇窗、一件文创产品就能带火一个博物馆(文物),这是偶然。但是,正如所有的意外都是蓄谋已久,所有的偶然之中也隐藏着必然。博物馆受到人们的喜爱,文物受到人们的追捧,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传统文化热的大背景。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喜欢追国潮,喜欢逛博物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传统文化元素的印记。

同样以龙年春节为例,今冬街头最流行的服饰,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典服饰马面裙。从北到南,从河南洛阳到福建泉州,大小景点、庙会夜市,都能看到穿着马面裙的美丽女性。各种搭配,各种花色,十分养眼,堪称龙年最佳“新年战袍”。在汉服生产销售基地山东曹县,今年以马面裙为主的拜年服饰销售额超过了3亿元,数字惊人。

马面裙流行风,甚至还带动观赏博物馆马面裙的风潮,山东博物馆的明代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锻裙、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的清代黄色暗花绸绣花马面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清代红色暗花绸绣人物地景纹鱼鳞马面裙……都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毫不吝啬各种溢美之词,惊叹古人的审美和工艺,将钦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追捧国潮,渴望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但既然是双向的奔赴,就意味着不会是单方面的热情。对于“人从众”这泼天的富贵与流量,博物馆要怎样接稳了,可是考验“真功夫”的。

于是,就有了六朝博物馆的“最美落地窗”,有了甘肃省博物馆蠢萌而畅销的“马踏飞燕”,有了殷墟博物馆别出心裁的“王子日记”。“最美落地窗”,是一座具形的窗,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而文创产品和特色布展,是一扇扇无形的窗,吸引着人们去了解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历史与文化。无论具形的窗,还是无形的窗,背后蕴藏着的,都是博物馆的匠心,是在盘活文化、文物活态化方面所下的功夫。我们通过这些活态化展示的文物展品,看见中华民族深邃悠远的历史,看见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方寸之间览千年。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文物,是珍品和古董,但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故事的讲述者、情节的演绎者。“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意味着,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还要对它们进行细致的整理与研究;“挖掘好”它们背后的故事,“阐释好”它们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因为真正的活态化传承与发展,是要让博物馆的文物能够亲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在公共教育领域驱动国家文化发展,助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

盘活文物资源,让文物能够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成为人们触碰历史、感受文化的美丽窗口,还需要在文物展陈的理念和方法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让文物“走”出展柜,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互动式观感;需要通过新模式、新玩法、新技术,赋予古老的历史文物更多新的表达,在文物中见史、见人、见精神。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正是因为该片内容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讲述了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传统文化热的当下,期待着有更多的博物馆,能够打开一扇扇美丽的窗。透过窗户,让人可以触碰悠久历史的奥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找到与千年民族之魂的联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