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4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篇

AI“复活”逝者,不能逾越边界

□潘抒捷

又到思亲最浓时。今年,在追念逝者的清明节前后,“AI‘复活’”的新闻屡屡引发关注。据报道,这项服务很有市场,专业制作团队可按客户要求生成产品,从“能活动的照片”到“实时交互的数字人”,应有尽有。

一段时间以来,AI在生成式领域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ChatGPT、Sora等火爆出圈,生成的文本、图像和视频令人惊叹,也给人留下绝对客观和极致理性的印象。

其实,技术并非冰冷的。不久前,知名音乐人包小柏通过AI,“复活”了三年前因病去世的爱女。原本天人永隔的父女,如今在数字世界里实现互动。当时的情景,令人动容。他一句“我的女儿又回来了”的感叹,更是戳中无数人的泪点。可以说,借用AI“复活”已故亲人受到热捧,展现了抚慰人心的温暖一面。很多网友评论说:“这才是AI技术最应该用到的地方。”

然而,逝者在AI技术加持下“归来”,未必全是美好温馨的故事。最近,就有人打着慰藉哀思的幌子,擅自使用他人资料与影像制作AI视频。在此类AI视频中,常有一些已经离世的明星说着“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离开”“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等暖心话语,却让其家属至亲再次陷入悲伤的旋涡。他们当中不少人隔空喊话下架有关产品,有的怒而直言“这是在揭伤疤”。

同样是AI“复活”,结果截然相反。个中原因,并不复杂。客观而言,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和善恶之别。从动机和目的来看,“复活”已故亲人,是亲属出于情感需求的主动之为,寄托了对逝者的无限思念。相反,“复活”离世明星,大多是第三方未经允许而擅自为之,把它当成流量密码甚至是牟利工具。实际上,正是这些乱用滥用的行为,跨越道德和法律边界,最终产生冒犯伤害等负面效应。

毋庸讳言,对于AI技术应用所涉及的道德伦理和法律风险等宏观议题,大家普遍达成约束规范与明确权责的共识。可从情感联结视角出发,也有部分人对“AI‘复活’”持保留态度。究其原因,AI所“复活”的亲人,基本上只是对逝者进行模拟的数字人,即便复原程度再高,终究建立在代码之上。换言之,真实的情感无法用技术来复制。过度依赖技术弥补情感缺失,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哀悼历程,让人无法面对和难以接受亲人离去的现实,反而会延伸悲伤的时长,甚至加剧痛苦的程度。

这样的担心当然有其道理,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度”的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接受亲人离去更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同时,要有驾驭AI技术的智慧和能力,把握好真实和虚拟的边界,避免过度沉溺于过去,乃至逃避现实。经典动画影片《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在历史长河里,人们尝试利用结绳、画画、日记、摄影、录音与录像等各种方式对抗遗忘。从某种程度上说,AI“复活”已故亲人亦是如此。虽然他们并不真实存在,但在新的载体上与之交互,可以充分感受精神慰藉——抚慰人心之痛,宽宥无解之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