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4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春到深处即清明

□黄河清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根据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是由它所处的时令,以及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祭祀祖先、寄放情感的日子。

提到清明节不能绕开寒食节。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在封赏所有当年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时,介子推因看不惯朝中趋炎附势、邀功请赏之人,拒绝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思念心切,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非常孝顺,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晋文公追悔莫及,遂修祠立庙以示纪念,且下令介子推死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以寒食寄托哀思。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寒食节。随着岁月流逝,寒食节慢慢融入清明节,其所代表的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千年如一,成为一个有着很深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的节日而流传至今。

清明,从字义上给人呈现的是一个安逸宁静、清幽娴雅、心旷神怡的境界,由此感叹先人造字之伟大,感叹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清,本意为水清澈貌;明,本意为光亮、明亮,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古人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遂以每个节气点的气候变化特征命名节气,显示古人尊重自然的道理,体现其与自然的亲近关系。仲春与暮春之交,阳气上升,浊气下降,洁净清澄,宇宙空明。北宋画家郭熙在创作《早春图》时云:“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春天是气息融合、令人喜悦的时节,其气象特征为气息清澈、景色明亮,简而言之,即清明。

清明,还具有人文的精神价值。它在中国美学层面具有审美的功能与价值意义,被历代画家、文学家、音乐家乃至政治家作为追求的境界,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抽象审美因素和审美境界。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大堤行》中提到,“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踏春的情景;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古时清明的浩大场面,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春游集市的真实盛况;唐代崔护的《题城南庄》,也是春意盎然:“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些古画和春游诗中,挟带着众多传统的生活故事和美丽传说。

人们在春游中会玩起秋千,宋代诗人张先在《木兰花》中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简柱秋千游女并。芳州捡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诗中描写出了古时江南荡秋千和踏青的热闹。清明时节还有插柳的习惯,河边的柳枝开始绽芽,它们在春风中悠悠飘拂,景致极佳。陆游在《春日绝句》中云:“忽见家家插柳杨,始知今日是清明。”除上述活动外,古时因为清明禁火,吃冷食,为防止冷食伤身体,人们想方设法开展各种体育热身活动,如蹴鞠、打马球、放风筝、赛跑等,使清明节成为综合性的体育活动日。

清明的雨,是在绘制烟雨江南的画图,是在迎接初夏的暖意,是在伴舞莺飞草长的悸动,也是在为我们向先人鸣唱。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