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帽山,泉州境内四大名山之一。紫,山的颜色,青葱翠绿;帽,山的形态,宛如纱冠。
因与泉州的清源山隔江对峙,早期也被称作“对山”。南宋泉州知州王十朋描绘道:“清源水接南溟间,紫帽山齐泰岳乔。”号称泉州第一通的陈紫峰(陈琛)诗云:“清来源水寒生北,紫染帽峰秀出南。”现代作家郁达夫游泉州时也发出感叹:“野分牛女领泉州,紫帽蓝溪景最幽。”
天下名山僧占多,处于“泉南佛国”的紫帽山,自然成为佛家、道门和儒者的首选地。建于盛唐的安福寺、尊胜院、普照寺、古玄寺,是释子诵经参禅的古刹;金粟洞、一真洞、盘古洞等,是道家修炼的胜地;妙峰堂、珠明院、草亭、小丹丘等,是儒学理家研读的书轩。
好山好水,往往是古代官宦与名贤的钟情之地。自唐代“开八闽文教之先”的欧阳詹起,至清代闽地最后一位状元吴鲁,数千仕子与才俊,无不与紫帽山关联。蔡清的《四书蒙引》、林希元的《四书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王振熙的《四书达解》,被称作明代泉州易学四大名书,而他们都是泉州府晋江人,更是紫帽山的拜者与常客。
生所向往,死亦寄托,紫帽山承载着不少仕子的期望与梦想,他们身心所依、情愿归附,早把自己的名号冠以“紫”字。如陈琛号紫峰,苏浚号紫溪,王承箕号紫南,李贯号紫崖,苏隋号紫云,陈诏号紫台,田崐号紫山,何远亮号紫屏。更有不少泉晋名宦贤士归天之后,葬于紫帽山中,山林为伴,魂归故里。
登高方能见奇峻,无限风光在险峰。紫帽山主峰海拔高500余米,主峰上又分为左右两峰,这两峰是乐游者必达之巅。
左峰上有个金粟洞,最早为唐代道士郑文叔的修炼处。相传,宋宁宗皇帝曾亲笔题赠“金粟之洞”四字。元代龚丙有诗云:“千年世界藏金粟,半夜星辰绕玉梯。”
右峰上矗立着凌霄塔,为明代嘉靖初年晋江知县主持兴建。凌霄塔作为泉州城的文峰,20世纪90年代初重建,塔高五层,逐层上缩,塔形八角,塔顶为葫芦状。
紫帽山西南麓,有一个千年古村称为紫星村,村里的王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已有630多年的建筑历史。风水宝地,自然有人栖居繁衍。有人,就会有故事。
如今,紫帽山上高高的气象塔楼,拔地擎天、遥望可见。似以一种热情相迎,又以一种畅快相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