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是人才招聘的活跃季。截至4月,漳州已举办近200场招聘会,“求稳”是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心态。
调查显示,闽南师范大学今年应届毕业生中,超过83.5%首选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就业,近一半人报名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多数大学生进企业就业的意愿不高。
另一方面,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虽然开出的薪酬持续增加,但招工引才难度依然很大。以漳州钢铁产业为例,去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700多亿元,是漳州市“9+5”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品种钢技术人员年薪达10万到15万元,品种钢工程师年薪更是超百万元。即便如此,今年有关企业不仅需要线上线下不断拓宽招聘渠道,还得把目光投向钢铁企业聚集省份,最远甚至到河北唐山招工。
事实上,为缓解技术蓝领短缺的现象,各地近年来都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以漳州、泉州为例,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建立“订单班”“冠名班”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可这个问题为何难以根除?在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制造业大环境下,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而技术人才培养有一个过程,供求速度不匹配。另外,一些地方对如何处理好产业和人才融合的关系缺乏经验,造成引需脱节、重引轻用,人才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就此而言,应当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人才队伍。各地应深化技术蓝领“引育留用”体制机制改革,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专家、设施和资金等资源,联合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强技术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医疗等福利保障,让“新蓝领”事业更有奔头。同时,要想让人才工作的“准心”对准城市产业链的“靶心”,各地应拿出实招硬招。比如,厘清各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分布,编制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等,使引进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发展需求是每个职场人的深层次需求。在激活技术蓝领的发展通道上,相关部门应拿出真招,提供终身学习的制度保障,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破除身份、学历、资历等障碍,打通职业技能通道、专业技术通道、干部通道之间的壁垒。
锻造地方产业竞争优势,需要引导更多人才投身制造业,让更多技术蓝领与城市共成长,撑起地方经济发展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