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泰宁甘露寺的前世今生

□杨祖荣 许海娟

甘露庵底部,张步骞所摄旧影。

甘露寺,隐于泰宁县大金湖的丹霞峰丛之中的甘露岩。

据明嘉靖《邵武府志》载:“甘露岩,高十余丈,深阔如之,石门天成,一径仅容单骑,迤逦而入,飞泉垂岩而下,内有石乳泉,殊甘。”泰宁丹霞地貌,岩洞甚多。甘露岩左壁有飞瀑垂岩,洞窟内窄外敞,呈倒三角形,左右两角有龙凤形钟乳石,常年滴水,甘洌沁心,类同甘露,故得名“甘露岩”。壁前双山环抱,古树遮掩,仅留一小径,沟通内外。寺庙巧借岩势,全木构悬空造架于其间,极尽巧思。寺因岩名,故称“甘露岩寺”,简称“甘露寺”。寺内祀奉观音,遍洒甘露,暗合寺名。自然人文,两相荟萃,共成甘露奇景。

甘露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偏安一隅,少有人知。直到上世纪中叶的一场全国性文物普查,这座名岩古刹的重要价值才被真正认识。自此,甘露寺也由地方知名走向全国视野。

价值发现:上世纪的文物踏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百废待兴,开荒修路、打井造渠、挖塘建坝,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此过程中,时有文物史迹遭到损坏。因此,1956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的普查,要求各地提交名单,上报核准,以便保护。

1958年11月,当时泰宁尚归南平管辖,南平专区文物普查队专程前往泰宁调研。工作人员沿着小径曲折而上,参天古木分列两侧,丹山孔壁时隐时现,鸟啭虫鸣不绝于耳。小径尽头是砖砌的券洞,初入低矮阴窒,复行数十步又豁然开朗,颇具幽致。石梯萦迂而上,楼阁层叠而起,栈道交通,雕栏密布,忽见一寺构嵌于岩壑洞窍之中,这便是甘露寺。

本次踏查成果丰硕。1959年《文物》专文刊发《泰宁甘露岩宋代建筑和墨迹》,介绍考察成果,这些文字生动地描摹了上世纪50年代甘露寺的风貌。

整体结构上,甘露寺因地制宜,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尽显巧慧。清康熙《泰宁县志》载,僧人了凝(一作了宜)顺势架构,“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其上重楼叠阁,凌空架殿,辅以栈道,形成“品”字格局。建筑之间主次分明:弥陀亭、蜃阁、上殿位于中线,南安阁、观音阁分列蜃阁两侧,库房僧舍等建筑散列其间。殿阁下部多以木栈为基础,屋架低矮,用材经济。

建筑风格上,甘露寺融汇宋韵风格与地方特色。上殿重檐歇山顶,上铺草泥,正脊两端鲤鱼吻,两山下垂悬鱼,保留着宋代建筑法式。南安阁与观音阁之上檐,与之相类,同属宋制。蜃阁单檐歇山顶,正脊两头绿琉璃龙吻,采用简单的梁架结构,无斗栱铺作,前后四架椽。前后檐柱和中柱的牵连方式,则颇具地方民居特色。

得益于特殊的营建方式和自然地貌,甘露寺化深幽荒芜为神秘脱俗,以崎岖之势造庄严之感。

本次踏查的另一收获,是对寺内题记与壁画的记录,留下诸多宝贵资料。例如:蜃阁平槫下有墨笔“……宋绍兴十六岁之丙寅(1146年)七月戊辰朔初二己巳吉建”;观音阁脊槫下题有“宋绍兴二十三岁之癸酉(1153年)八月戊午朔十二日巳己第一代开山僧了宜书”;南安阁前檐两柱间梁下题有“宋乾道元年岁之乙酉(1165年)七月戊申朔十三庚申良日建造永耀精蓝谨题”。

从题记来看,甘露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开始营建,20年间陆续完成主要殿阁的建造。蜃阁属于最早的一批建筑,观音阁和南安阁稍晚。库房后壁左右角有“时宝庆叁祠(1227年)”“景定辛酉(1261年)”的题记;上殿虽然缺乏相关的墨书,但其殿壁白灰墙上有宋开禧、嘉定、咸淳,元元统、至正,明崇祯,清顺治、康熙历代的题诗纪游,说明其建造年代至少不晚于开禧年间,同属于南宋初期的建筑。

题记中还可见甘露寺之年久修缮与增设营造。南安阁左壁壁画榜题“……范氏九娘同发诚心谨命良工就此彩书圣相凡容周围四壁”;寺内石碑载“延祐五年癸酉(131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庵修造佛楼、佛殿”;“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乙亥整修鱼塘二口”;“建文三年(1401年)十一月门列立石柱二”。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发生在清朝。据邑人梁廷铨载,康熙年间,有僧湛慧历经三年俗世募捐,重塑圣像金身,修葺楼阁殿宇。

虽历代时有修葺,但并未出现全毁或重造的记载。在普查队看来,甘露寺仍是南宋作品,是一座完整精美的南宋木构建筑群,对研究福建地区建筑年代及其演变有重要价值。福建省文化局将此重要发现,迅速上报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4、5月间,省文管会两度派遣专员复查,又发现甘露寺曾是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因此,省文化局评估认为甘露寺兼有历史和革命的双重意义,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拟将上报国务院,争取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荣誉。

连接纽带:“大佛样”的价值探寻

1959年,张步骞恰好在闽西调查适中区土楼建筑。当他听闻泰宁发现了南宋时期的全木构建筑群时,大为震惊,决定前往考察。张步骞,现代著名建筑学者,1953年进入中国建筑研究室,常年在全国踏查古建筑、传统民居和古典园林,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新时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较于之前的调查,张步骞又有新的发现。他判断蜃阁、上殿、观音阁、南安阁和库房同属南宋建筑,并详细记录了这5座南宋建筑的外观形态、结构布局和题记壁画,称赞其善借地势,形成良好的宗教视觉效果,“真如神仙洞府”。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察觉到,甘露寺的构造有别于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官式建筑,不仅具有当地民间建筑的特色,而且与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建筑极为相似。因此,甘露寺既对研究南北方建筑的构造、手法和风格具有重要参考,而且是研究中日建筑影响与差异的重要历史证物。

“大佛样”旧称“天竺样”,是中国南宋时期日僧重源(1121—1206年)引入日本的建筑式样。重源,原名俊乘坊,是镰仓时期净土宗的著名僧人。他曾三次入宋游学,到过明州(今宁波市),遍览诸寺,助修过阿育王舍利殿,积累了一定的建造经验。归国后,他与宋人陈和卿合作修建殿宇。当时他担任“大劝进”,主持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等建筑的复建,故以“大佛样”为名。日本典型的“大佛样”建筑有东大寺大佛殿、南大门、开山堂(内阵部分),净土寺净土堂,醍醐寺经藏等。“大佛样”风格豪放,刚健有力,与稍晚引进的“禅宗样”、日本传统的“和样”迥然有别,与江浙地区现存的宋代木构建筑也不甚相似。

那么,兴盛一时的“大佛样”究竟发源自南宋时期何地的建筑式样呢?张步骞认为,甘露寺的重新发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大佛样”的普遍特征,如穿斗式梁架,使用通柱、插栱造并多跳偷心,栱间满置散斗;使用扁方椽,不设飞椽,椽头处使用遮椽版;室内全部采用“彻上露明造”等。这些特征在甘露寺建筑群中基本可以找到实例或参照。例如,“大佛样”的“彻上露明造”,即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甘露寺的蜃阁、上殿采用的正是这种造顶方法,以延展室内高度,扩充殿阁容量,增强建筑威严性。

探寻“大佛样”的起源,困难重重。重源旅宋的行纪并不完整,其中与建筑相关的记载更是寥寥,而他引进的“大佛样”或受多种风格影响,也难以判断具体的风格来源。虽然如此,张步骞依然认为,甘露寺作为同时期且构造手法相类的木建筑实例,是比对分析中日建筑差异、考察南宋建筑影响“大佛样”的直接而有力的证据。

余韵新声:甘露寺的文学寻迹

甘露寺不仅是古今造寺技艺沿革的忠实记录者,也是考察中外建筑互动发展的有效参照。但遗憾的是,当人们欣喜于其重要的价值,积极开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时,这座古老的寺庙却不慎遇火,付之一炬。

1961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福建省泰宁县宋代建筑甘露岩被火焚毁事件的通报》,评价甘露寺是“全国现存唯一完整精美的一组宋代建筑”,要求各地吸取教训,重视消防安全在木构古建筑保护中的重要地位。甘露寺用它的消逝为人们敲响了最沉痛的警钟。

有赖数次考古踏查所留下的丰富的勘测数据和图像,人们借此在原址仿制重建甘露寺。虽不复初,但依然建筑精致,风景秀美,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回顾往昔,文人墨客有感于甘露胜景,多有纪游题咏。

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载:“在泰宁县西南二十五里。岩外石门天成,只通单骑往来,俯瞰溪流,澄碧数十顷,寻幽者以不到为恨。”祝穆笔下的甘露寺,石门天成,狭径通幽,登高俯瞰,水光潋滟,碧波相连,幽极美极,唯恐错过而遗恨不已。

宋代咸淳五年(1269年)游人信步寺中,亦有“踏倒仙岩胜境幽,何须逐刹泛扁舟,恍然身在蓬瀛侧”之句。何必外寻蓬莱、瀛洲等仙境,身处甘露岩,即在蓬瀛侧。

明人邱嘉彩亦有《甘露岩》诗:“好山无数聚江干,个个招余入内看。行到水源疑径尽,划然鬼斧劈岩宽。密林独唤云为侣,深谷能增秋作寒。直上层楼承露滴,依稀仙乳尚漙漙。”在诗人笔下,丹山危岩,碧波丽水,山水相得益彰,看似山穷水尽,实则造化无穷,妙不可言。从奇特迷人的山水到清幽的密林深谷,再上寺庙,承接露滴,恍如仙乳。诗人移步换景,见一景而生一情,饶有趣味。

时至今日,甘露寺的美景依然令人为之倾倒。当我们来到甘露寺,丹山耸立,碧波荡漾,“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石梯萦迂,楼阁层叠,又何尝不惊叹于造化之奇妙、人工之精巧!只是依然遗憾,南宋古刹,终未能亲见;依然慨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