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历史上的教师节:光斋节

□陈小英 周鸿宇 肖予

中国历来尊师重教,1985年开始,国家确立了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事实上,早在明代,八闽大地就有了底蕴深厚、仪式特别的教师节——光斋。

光斋,是明清时期福建最为重要的岁时节日之一。据明代《八闽通志》记载:“清明前后,里塾诸生,各率钱大小有差,择日具酒殽蔬果,于名山胜刹,延先生暨诸学父燕饮,谓之浴沂会,余钱则以奉先生,为润笔资,俗谓之光斋。”参考其他史料,光斋的日子并不固定,或在上巳节,或在清明前后,或在农历四月择一日,总之是暮春时节。

之所以如此,大概与其来历《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相关。这篇文章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座谈,孔子问各位弟子的理想,其中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得到了孔子的赞同。这种与民同乐的理想,被闽人珍视并继承,在福建转变为师生同乐活动,这也是光斋又称为“浴沂会”的缘故。

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如福州俗语所言“三月三,掏扇换纃衫”——私塾师生换上凉快的苎麻布衫,到水边洗濯去垢,吹着春风,漫步而歌。私塾的学生们按人数凑上份子钱,私塾的先生请人烹煮肴馔,选一处名山胜景,师生共饮同乐。光斋宴食上的菜品,大多是福建本地特产,如《将乐县志》记载是取当地的南楝树叶煮沸炊制乌饭,福州地区则是“切面豆腐芋,鱼丸扁肉燕”之类特色烹食。光斋盛馔多丰,学生们会多带一个碗,吃不完的还可以带回去孝敬父母。

饱餐酒食后,“摇魁星”或“摸彩”等娱乐活动也是福建光斋节的一大特色。郑丽生《福州风土诗》“日日诗云兼子曰,今朝最喜是光斋。饱餐酒食来摇彩,夺得魁星放炮归”,摇魁星活动寄托了闽地学子对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活动开始,将魁星、文昌帝君、朱子、状元、榜眼、探花、春祈、秋报及杂官等立像依次排放在几案上,众学子摇骰子,以红点计数分高低排名,最高者夺得魁星。

状元虽为科考第一,排在其前的还有魁星、文昌、朱子。魁星即奎宿,与“魁首”同音,《孝经援神契》曰“奎主文章”,将魁星排放在首位。文昌帝君在民间信仰中主管功名禄位,却排在第二,可看出闽人更重视以文章取胜。朱熹对福建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极大贡献,摇魁星活动中朱子位次排在状元之前,可见闽人崇儒、重教、尊先贤。

摸彩活动主要形式是将状元、榜眼、探花等科举名次写在鸭蛋表面,然后放在篮中进行抽奖,以摸得功名高的鸭蛋为彩。闽地方言中鸭蛋音同“压乱”,寓意太平、平步青云。

光斋这天,私塾先生会给学生们准备礼物,通常是一把折扇,先生亲自在扇面上题字,颇有纪念意义。折扇又称直扇,寓意“直上”,体现出先生对学生青云直上的美好祝福。每年的光斋,此时福建地区已开始升温,赠扇亦有暑夏将至、消凉解乏之意。而这个时节,正是福州地区的茉莉花初开时节,据史料记载,师母会采摘来茉莉花,送给每个学子一串,寓意锦上添花。

光斋不仅是敬师谢神,更是老师与学生共享欢乐的节日,古时候教书先生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师生之间尊卑有别,学生对先生有着极强的尊崇之心。而在光斋节这一天,先生与学生共坐一桌,共飨酒馔,甚至一同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情形即使在今天的教师节也较为少见。

光斋节常常选择名山胜刹作为飨宴与娱乐的场所。《闽大记》载“是时里塾诸生,延师于名山胜刹饮燕,谓之光斋”。闽人选择在光斋这一天,师生共游名山古寺,其间不可能只是饱食、游戏,多会吟诗作赋,此时诗书已脱离日常课堂的书本作业,而成为先生与学生游于山林的“户外实践课”,是一场具有文人精神的风雅游戏。寄情山水是文人们的雅趣,师法自然也是雅士们的素材源泉和创作手段,朱熹“少好佳山水异甚”,所创办的书院、学社等也多选址于山清水秀之地,纵情山水总能使他诗情大发、文思不断,他说“登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不堪景物撩人甚,倒尽诗囊未许悭”。光斋节游于山水、学于山水、乐于山水,体现的是闽地士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尊崇敬畏,是闽地乡塾先生对学生们修身养性、静心安神的精神授课。

光斋节岁是平日授课外的闲暇,甚至是乡里学生图以解馋的机会,却也不乏文人雅趣,彰显出当时福建地区乡塾对文人精神的推崇与追求。福建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环境,也为这种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名山大川、道键禅关,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成为福建科举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闽人不仅有考取功名、飞黄腾达的仕途理想,更有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高雅情操和品位。

光斋是儒家理想的福建变式,是儒家文化与闽地读书科考文化融合的产物。福建不同地区光斋的形式还是有区别的,根据地方志等史料可知,浴沂会通常流行于儒学之风盛行的福州、莆田一带,而龙岩、三明等西部地区的光斋,多设宴于馆,或请先生到家做客款待。

福建光斋跨越了世族士子的阶级差距,从官方太学到乡里私塾的场景转变,真正使得八闽百姓也能参与其中,从光斋节中看到了闽地普遍性的诗书信仰和科举风潮,也能看到八闽风土习俗和闽越文化的潜在影响。中原文化传至福建,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形成了福建特有的科举文化与风俗活动。在光斋节中,我们寻见了不仅是海滨邹鲁的尊师重教,也见到闽地独特的耕读文化和师生同乐习俗。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