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福州的龙舟江湖

□林阳 官文娟 文/图

西湖龙舟

福州东濒东海,拥有内河107条,支流49条,总长244公里,汇水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国内水网平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龙舟在福州的发展由来已久。1895年,福州商埠书信馆发行西班牙籍人绵嘉义设计的“龙舟竞渡图”(鼓山下闽江中划龙舟)邮票,有了第一次被西方人记录并发行的历史。

近几年,福州地面上的神灵游境活动愈发引人关注。其实,对于兼容并蓄的福州人来说,仅地面游神活动是不能完全表达其对自然和先祖的虔诚的。于是,被水系分开的区域如拼图般依着龙舟又获得了相应的神与境社。早期福州府的龙舟形制比较简单,就是小渔船,配以锣鼓,但作为一个多神并存的城市,以五灵公信仰、白马王爷等神灵统管的境社,人们希望在宽广的水域上也一样国泰民安,就有了端午龙舟巡境的仪轨以及从清代开始相对成形制的龙舟生产、下水的仪式规范,构成了一幅人、舟、境三者互动的福州城市人文地图。

福州端午龙舟活动基本围绕本地的神灵展开,龙舟所在的水域对应着这座城市不同村落发展历史。西湖水域水面宽阔,周边境庙林立,有祀护国平灵王的怡山境、祀护高马三将军的陆庄境、祀护金将军的西岳善应境等,一一对应在不同村社不同龙舟队的龙舟上。

一锣一鼓一舵,32名划手,龙舟制作、下水、划行,从物到人、从人到物,都富含着闽文化和美学造物下形成的民俗艺术元素。福州水域上不同境社的龙舟局部造型有差异,尤其体现在龙舟舟头。这些龙舟民俗活动除了是宗亲社会的体现,还体现了福州龙舟制作技艺中工匠师傅们的民间审美和福州人审美需求的统一。

西湖水域下水系和支流形成各村,如湖头村辖区内有湖头王爷庙,境名湖头境,供奉着齐天大圣,对应的该区域龙舟的龙舟头上为红马头。而西湖水域的官家村,其辖区内有官家村白马王庙,境名官家村境,供奉的是白马王,故该处龙舟的龙舟头造型为白马头,刚好与湖头村龙舟的舟头在形式上有一致性,体现了过去两个村之间的宗亲关系,同时在色彩上又有差异性,体现了境庙下人们的“美美与共、美而不同”的社会学意境。

从小渔船到之后长度18.4米、宽度1.44米、高度0.3米的传统龙舟,再到目前形制大多为23米多、宽度1.1米的福州龙舟,江面上的一条龙,头昂踏浪。一条形神兼备的龙舟从原木到成型下水,其间要经过匠人的无数道工序,选材、画中轴线、打坯、开口、修光(装扶手)、磨光、扒底、上底漆这些仅是制作舟体部分的一些工序。一条完整的龙舟构成,还包括传统的柳叶浆、虎头牌、旗杆斗等。过去,出资的村落境社和制作的工匠都希望体现一方的富饶和美好祈愿,故在柳叶浆、旗杆斗、龙舟周身彩绘这些方面,为体现差异性和特色性而各显身手。

从福州古城地图上看,原来的双抛桥、水部、元帅路等处皆为内河水系,由此可见历史上福州水系发达;以大樟溪、荆溪、乌龙江、闽江为主四通八达的水网包裹古城,世代福州人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些发展和变化,在今天我们能查阅到的诗文中还能看到。

宋代,福州郡守程师孟云:“三山飘渺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拥道出重城。参差螮蝀横波澜,飞跃鲸鲵斗揖轻。且醉樽前金潋滟,笙歌归道月华明。”记录了福州台江一带龙舟竞渡,后被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任福州太守的梁克家收入《三山志·土俗》。在《三山志·土俗》中还有一段文字也是记录当时台江龙舟竞渡盛况:“州南台江沿诸内河,皆龙舟鼓揖,钲鼓喧鸣,彩衣鲜服,共斗轻驶。士女观者,或乘潮解纤,或置酒临流,或缘堤夹岸,骈首争观,竟日乃归。”

明代,关于描写福州龙舟竞渡的诗文则更多。福州长乐人士明代博物学家诗人谢肇淛诗作《西湖观竞渡》书:“一曲湖如镜,轻舟隐芰荷。况当悬艾节,共听采菱歌。棹影群龙戏,涛声万马过。楫飞晴散雨,鼓急水惊波。藉草红裙密,鸣榔锦袖多。战酣残暑失,酒醒晚风和。胜事追河朔,英魂归汨罗。人归纤月上,良夜乐如何。”从这首诗词能看到明代时期福州西湖端午时节龙舟百舸争流、岸上观竞者人群摩肩接踵的盛况,亦能看到当时的社会大致形成了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的关联性。

明万历进士曹学佺亦有《台江观竞渡》二首,“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只为白龙先人钓,纷纷鳞甲截江来”。“人看龙舟舟看人,人行少处少船行。有时泊在柳阴下,萧鼓寂然闻水声”。和谢肇淛同为万历“五贤”的曹学佺则点出福州龙舟关联余善钓龙舟的典故,以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与萧鼓寂然不同状态下赛龙舟的场景画面。

清代道光举人魏秀仁的《台江竹枝词》云:“高烧红烛唱玲珑,白马桥边驻足听。曲罢短筳人不见,满江星火一天星。”这里面的白马桥,相传得名于汉闽越王郢之子驺寅。他因喜骑白马、射箭而被称为白马三郎,后在鼓山脚下的鳝溪勇斗恶鳝而死。传说白马三郎生前常在桥上看白马河水奔腾流向闽江,为了纪念他,他站过的桥叫白马桥,桥下的河称为白马河,兴建的庙名白马王庙,形成的白马王庙境社在江面上游走的龙舟为白马龙头。

这些文字记录下了一个历史悠久且富有文学趣味的纸上龙舟江湖。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