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刻理解和践行大食物观 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

□方聪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由来已久,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提出了“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建设,“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等重要理念。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和“吃得营养和健康”转变。与2016年比,2022年全国居民谷物人均消费量为123.7千克,仅增长1.39%;而蔬菜及食用菌人均消费量达到108.2千克,与人均谷物消费量仅相差15.5千克,成为第二大食物消费品类,增长率达到8.09%;鲜果瓜类人均消费量为54.7千克,增长率高达24.60%,成为第三大食物消费品类;肉类、水产品、蛋类、禽类人均消费量分别为34.6、13.9、13.5和11.7千克,增长率分别达到32.57%、21.93%、39.18%和28.57%,需求强劲。在此背景下,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大食物观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升级趋势,而且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缓解粮食紧平衡和资源环境紧约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多元食物的生产,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深刻理解和践行大食物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5亩的福建,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方面卓有成效,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729亿元。一是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全省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62万亩,产量511万吨,单产每亩405公斤,连续多年实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全省蔬菜播种面积962万亩、总产量1649万吨,成为全国七大“南菜北运”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全省茶园面积372万亩,茶叶产量55万吨,均居全国前列。龙眼荔枝等水果和食用菌产量也居全国前列。二是持续壮大“森林粮库”和“绿色粮仓”。全省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5.12%,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形成了菌、药、蜂、禽、油、粮、果等丰富多元的林下经济和木本粮油森林食物。三是持续推进“海上福建”“海上牧场”和“蓝色粮仓”建设。形成了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漳州牡蛎、霞浦海带、晋江紫菜等水产品知名品牌。全省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200公斤,居全国首位。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践行大食物观,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降本提质增效;要加强政策创新和协调延续,从全面深化改革中挖掘多元食物的供给潜力;要加强市场导向和营销创新,促进多元食物的生产和消费。

科技创新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根本手段。

一是完善良种繁育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食品科学、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合作,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培养基地。加快农作物、畜禽、海洋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种质自主创新,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创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加强食物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引导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新良种、新技术的培育和应用,实现生产良种化、技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形成自主研发、自主推广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科技特派员选派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水产品、畜牧养殖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加强科技小院建设,加强技术推广和指导,提高水产品和畜牧产品的存活率,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效率和效益。

政策创新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保证。

一是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深刻理解和践行大食物观,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和革新挖潜,从全面深化改革中挖掘多元食物的供给潜力。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延续性,稳定耕地农民、牧民、林农、渔民的预期和投资,形成有效的政策组合拳。二是统筹协调发展、安全与保护。完善收益保障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社会化服务和托管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完善设施农业建设用地政策,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挥农户养殖在畜牧业中的重要稳定作用。完善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划定和保护政策,完善林木采伐制度,发挥国有林场经营优势,探索国有林场与村集体的合作,增加林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地经营能力和效益,降低林地经营成本,提高林地食物供给能力。完善水产品捕捞和养殖政策,提高水产品存活率和质量,提高水质、生态水平和可持续性。

市场导向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治功能,通过组织培训、宣传和参观学习等多渠道提高相关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提高经营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降低市场风险对经济的冲击。二是因地制宜走好特色之路和品牌之路。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优质优价机制,不断推动食物升级和中高端化,顺应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积极进行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等认证标志,加强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省级名牌农产品,通过政府、品牌企业和行业协会多方协作,共同保护品牌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农文旅结合,拓展线上销售,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三是弘扬传承中国优秀饮食文化,适时而食、就地取材、膳食平衡、节制而食、反对浪费,使居民形成健康的食物消费习惯,实现食物消费与环境资源约束的相适应,降低食物安全风险。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