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以中华文化为力量根基开拓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黄玉桃 郭斌慧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再次明确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化天然蕴含育人的力量,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承担主渠道作用,只有以中华文化为力量根基,才能推动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开拓新的局面。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力量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和源泉,是中华民族专属的精神标识,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DN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饱含“培根育魂”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是思政课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根脉依托。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不仅锻造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且坚守着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精神力量。其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思想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根脉力量,也为思政课建设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原初力量。“创新”在于思政课在教材、体系、方法、内容等方面的与时俱进。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我们的独特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都是其在历史中持续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具象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拥有的活力和自我革新的特质,成为思政课建设创新的内驱动力,推动思政课建设走向新维度。

以革命文化的信仰力量推动思政课建设开创新局。革命文化形成于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中,集中体现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革命文化最突出的特质是饱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汁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广大受教育者的信仰,成为亿万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思政课建设就是在建构课程体系,在解读革命文化中让受教育者增添正能量,在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坚定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为受教育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发挥革命文化的信仰力量,借助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红色纪念场馆等生动教材,触发情感体验,通过其所承载的革命文化的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建设开拓新局面的绝佳途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培根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发挥革命文化的信仰力量,推动思政课建设开创新局面,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力量推动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催生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分体现了文化主体性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力量,有助于推动教育者敢于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提升思政课建设的质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现代化的中国图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受教育者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思政课注入感召力。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