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木庵性瑫的闽地纪游诗

□朱雯玉

木庵性瑫(1611—1684年),俗姓吴,泉州晋江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应师隐元隆琦之邀东渡扶桑弘法,后于日本宽文四年(1664年)继席京都黄檗山住持,日本贞享元年(1684年)圆寂后葬于京都宇治黄檗山万福寺。

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的木庵,深受明末遗民意识影响,在诗文创作中深寄思故之情,且在渡日前曾遍游闽地四方参学,于此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纪游诗,饱含对闽地风物民情的体味,蕴含着对故国故乡倾覆却无能为力的不安与遗憾。东渡后这种情感不减反增,所作《紫云亭十咏并引》中“盖予最初披缁温陵开元紫云,而黄檗亦有紫云庵,以难忘故旧而取义也”一句就是木庵难忘闽地的深刻写照。由此可见,木庵所作的闽地纪游诗,是对自身参学泉州、福清、福州等地的纪游书写,更是写给曾生活、参学、弘法数十年的闽地的赞美之诗。

木庵的学法生涯自泉州始,据《木庵年谱》载:“师十三岁。入开元寺,礼佛拜塔,见其清净世界,即有出尘之志。”明天启六年(1626年),木庵由祖母送入泉州开元寺,拜印明为师。此后潜心修法,博览群经,时而也游历古迹,曾与其法兄一并登临南安丰州镇九日山。九日山山麓建有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延福寺,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金刚经》,鼎盛时期延福寺的大雄宝殿规模可与如今开元寺相媲美。除此之外,九日山顶峰还有泉州最早的石佛造像,故亦称石佛山。

在《寒露登九日山同际兄赋》一诗中,木庵写道:“世事浮云多变幻,山川胜概独闲幽。”既表达了对世事变幻而山川岿然独静的赞美,也借自然风光抒发了自身的禅心。《寒露九日山访际兄》诗中颔联云:“古佛无尘气,青山有异光。”诗题中点出的寒露时节正值深秋,此时山中难有绿树掩映摇翠之景,木庵却亲切称其为“青山”,与朱熹游历九日山时所作《赠岩僧》“岩中老释子,白发对青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心中之景替换眼前之景;颈联作“注经人已隐,遗迹名还香”,点明当年拘那罗陀曾在此地译经,虽今日已人去楼空,但译经的盛举却始终印刻在九日山的遗迹之中,从未磨灭,这是木庵对前贤的敬仰,亦是对自身未来游学生涯的期许。

木庵东渡前最后的寓居之所亦是泉州。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邀东渡日本弘法,是年木庵结束福清敛石寺三年住持生涯回到泉州,在躬送其师隐元至厦门启航后,木庵应寺僧元明、玄凭、雨化、德水以及护法居士翰林张潜夫、铨部杨玄锡等人的邀请,主持永春象山惠明寺。时值战火纷飞,寺院毁折殆尽,木庵所作《象山惠明寺方丈记》中有载:“内有拟者,丁兹世乱未定,恐兵再至,不能保全,欲将椽瓦折入山寨,几乎无存矣。”

面对此情此景,木庵并未灰心离去,而是在此开堂拈香,使“其粉壁净窗,明堂通渠,井井可观。仍开双扉,外筑小池,堪引明月以印森罗。复辟荒圃,构低墙以护之”。在木庵的引领下,惠明寺重现生机,四方信众多来设供。木庵主持惠明寺不过半年光景,却对此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作有《崆峒》《松声》《魁星岩》《象山八景》《霜降后游山回》《重阳前一日至桃源惠明寺值雨》组诗,其中当数《象山八景》最为精要,琦象翠屏、大鹏拱峙、闲庭古柏、象腋香泉、隔溪夜漏、径外溪声、万岁擎天、天马临门八景跃然纸上。

木庵禅师并非学法伊始就拜入临济门下,在此之前曾参学曹洞。明崇祯五年(1632年),木庵受业师圆寂,自此踏上了四方参谒的道路。崇祯八年(1635年),时任开元寺监院的木庵拜请福州鼓山永觉元贤和尚开堂,并于该年登坛受具足戒。永觉虽是曹洞宗僧人,却对临济和曹洞两宗的研究独具心得,认为两家禅学具有一致性,在《鼓山永觉和尚广录》中说:“予三十年前学临济,三十年后学曹洞,自从胡乱后,始知法无异味。”永觉此种二宗无异的思想无疑对木庵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木庵此后学法弘扬临济的基础。

木庵与永觉相交甚深,他作有《和永觉禅师秋日避兵往双漈韵》,记录他与永觉禅师一道前往江、浙等地访学而路遇兵乱的经历,《木庵年谱》载其还曾多次在永觉处受到启发。于木庵而言,永觉亦师亦友,是自己学法道路上的掌灯人。

木庵还多次登临鼓山,拜访永觉主持的涌泉禅寺,书写下描绘鼓山自然风光的《登鼓山》,此诗首联“策仗独登眺,松云绕径新”写登临鼓山远眺的视野之广;颔联“石门吞海气,鼓岭插江滨”写鼓山独立江滨的别具一格;颈联“风送崖花馥,鸟蹄山谷春”点明时节,花繁鸟鸣;尾联“寒泉涌涧碧,别是一天津”写鼓山上高山深涧,别有一番风味。全诗动用多感官进行描写,运用轻松明快的笔法写出鼓山屹立、春暖花开的独特风景。

崇祯十七年(1644年),木庵与隐元隆琦一起离开福清黄檗山,北上浙江金粟寺,木庵时时请益。正是此行使木庵受益良多,在参访密云圆悟、费隐通容等诸位禅师后,木庵才最终拜入隐元隆琦门下。顺治五年(1648年),木庵听闻其师隐元回福清黄檗山,遂紧随其步前往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此后数年间,木庵甚得隐元器重,相继任命为维那、西堂和首座。在《解制别檗山诸兄弟》一诗中,木庵深切地表达了对诸位法亲和黄檗本山的不舍,此诗作于木庵解制后将要赴任敛石寺之前,颈联道:“一场法会虽丰美,满面尘生已愧深。”在回味参学生活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仍需要继续精进的自省。

除了在黄檗山结制安居,木庵亦在福清游历名山。在福清城区相去十余里的石竹山西侧有一狮子岩,远视若雌雄二狮而得名,此地曾是隐元避世静修之所,隐元甚喜此地,曾特意叮嘱法嗣独往性幽修《狮子岩志》。木庵也曾多次到访此地,驻足远眺怀念其师,并留下《秋到狮子岩》《狮子岩二咏》《同慧兄游石竹》《狮岩待月同慧即法昆仲刻韵》等佳作,将所看到的“峰峦叠叠”“溪涧蓝蓝”的石竹山尽收笔底,并赞其“溢目风光无限好”。此外,狮子岩下方还有辽天居、狮岩堂,隐元曾在此修行,木庵即作《辽天居即本师手构》《辽天居同慧兄坐话怀黄檗老人》等诗,将写景与抒情相融,以怀前贤。

顺治九年(1652年)春,木庵前往福清敛石寺赴任,据《福清县志》载:“敛石寺,在县西北方兴里。唐大中四年(850年)建,明隆庆间重建。”敛石寺亦称太平寺,直至明洪武年间寺院归并,敛石寺才得以并入黄檗寺。木庵赴任前,隐元作《赠敛石木庵首座》予以勉励。木庵不负其师所望,在敛石寺整修佛殿,完善僧舍,勤勉不怠。主持敛石寺三年,木庵亦写下不少歌咏此地风光的诗篇,诸如《敛石二咏》《春同诸禅侣游敛石龙潭》《秋同慧白二法兄游龙潭》。在敛石寺,木庵“忽然顿入真三昧”,为其渡日后弘法长崎福济寺,主持宇治黄檗山万福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