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白云深处

曾建梅

“白云”风景 张培奋 摄

从福州乌山下的光禄坊右拐入南后街,会经过一个狭小的支巷。如果你留意巷口墙上的路标,会轻轻地念出巷名:早题巷。这是一个极美的巷子,清代著名诗人黄任晚年在此居住,斋名“香草”。

乾隆皇帝细读黄任的诗文后说,福建“惟黄莘田诗书为宝”,称其为八闽第一诗人。诗名满天下的黄任曾在广东四会县短暂任知县,50岁被罢官。被罢官的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趁着酒兴在回乡的船头高挂起一面旗子,上书“饮酒赋诗,不理民事,奉旨革职”。这种任性与洒脱,是什么样的山水养育而成的?有些牵强地想:许是故乡白云的明月清风与山野之气,在他幼时就已经注入了那自由不羁的灵魂。

黄任,字于莘,又字莘田,1683年出生于永泰白云乡白云村。这是一个距离福州三坊七巷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乡村。即使今日高速路已十分通畅,但仍让人觉得十分偏远。难以想象古时候走驿道,会是怎样的艰难情形。为什么黄氏家族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定居呢?据说,是因为黄氏先祖到姬岩祈梦,梦中得神仙语之:“白云底下是君乡。”次晨果见有白云缭绕,青山环抱中,一片盆地遗世独立,先祖当即决定迁居此地。

黄任曾祖父黄文焕为明朝进士,因为入翰林院编修,被称为太史公,风流文采,照映江南。晚年他回到故乡白云,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和姬岩的景观建设。在黄文焕的倡导力行下,白云乡麟峰黄氏“不辨四声无一家”。黄任少有诗名,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于乡,曾7次进京会试,均不第。雍正元年(1723年),黄任出任广东四会县令,仕途不佳,转头在诗、书、砚中寻到慰藉,进与退都自得其乐。

人生不是独木桥,而是旷野,另辟蹊径、各美其美,彼时可行,此时更可行。

距白云村黄姓宗祠几步之遥,是建于民国时期的玉井恒丰铳楼。

铳楼是一种防卫和守护型建筑。20世纪30年代初,乡村时有土匪出没,村中林秉江先生为了玉井宗亲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变卖田产,举全家之力建造了三层格式铳楼。铳楼四周的门窗上方均安放有毛竹做的枪眼,以防匪徒破门入室。窗户全部采用漏斗式结构,既可防匪,又有利于室内采光。

2022年,当地政府依托原有的生态基础和民国建筑景观,将废旧的恒丰楼改造成树下云音·乡村音乐厅。最初的设想,是以“音乐厅+展示游廊”等形式,将恒丰楼打造成一个可满足村民群众休憩、聊天、唱歌、跳舞的地方,让这里成为白云人、白云新村民,乃至音乐人的齐聚地,成为白云独属的文化名片。

改造后的恒丰楼保留了历史风格的窗格,从窗子望出去如同自然的取景框,每一帧都是令人心动的画作。院子里有一片高大的枫树,院子外是大片的农田。天气好的时候,有年轻的舞者在枫树下打鼓跳舞;还有学员专程从外地到永泰这个偏远的村子来学习舞蹈。建造者们肯定没有想到,这座用于防卫的铳楼在若干年后会变成一座乡间音乐厅,院子里每日飘扬着节奏明快的音乐。

当年黄任招摇着酒旗,从官场退隐乘着小舟回到福州,内心的失落与释然各占几分不得而知。但可以确认的是,今日从城市回到白云乡间的年轻人一定是愉快的。他们内心已经没有太过严格的城乡之分,一辆小车便可以令他们自由地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而这里的生活配套丝毫不亚于城市:快递站、小卖部、餐饮店……

年轻人被音乐和舞蹈吸引而来白云村。而村中的老一辈人更愿意向人讲述的,是生活在这里的黄氏族人的光辉岁月。黄以胜,县城中医院的退休医生。还乡八年,既为照顾老家的母亲,也在尽一份乡贤的义务,为外来游客讲解家乡的历史。谈到黄氏宗祠里的那些闪光的人物,他总是热情满满,滔滔不绝。他们中有毕业于马尾船政、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阵亡的水师将领黄建勋,有辛亥革命元老黄展云……深入探寻,每一位人物都有着值得书写的故事。

百年民间建筑遗存竹头寨里那精美繁复的木雕、悬钟、雀替、刻入门柱的楹联,家族奋斗的故事以及姬岩上明代文人用笔墨镌刻的集体合影……永泰的乡村保留了最为醇正的传统意蕴,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当下生活其间的人。有一批真正爱着乡村,想要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的人,把乡村振兴当成人生事业在奋斗在创造,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目前白云村主要种植槟榔芋和水稻,但是这些农作物人工成本太高。一笔种植账算下来,似乎比不上到城里务工。落差之大,让村民没有办法安心待在乡下。要振兴乡村,就得想办法引入产业,吸引年轻人回来。

这些年,白云村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狮子山下”生态木屋民宿以及白云古街两个示范品牌,还引进专业的公司运营管理,2023年帮助所辖寨里村实现村集体增收。村里还针对不同的引进人才实行差异化考核和优惠方案,帮助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在白云乡安身安业安心……这些人有头脑、有热情,真正眷恋着乡村,又愿意为之付诸实践,乡村振兴之路正展现着生机和活力。

从白云开车返回时,只见村道两旁山峰夹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得如雪如瀑,青绿山间不时有血红杜鹃惊鸿般掠过,乡间有大美啊!如何反哺养育过我们的乡村?如何保护和延续祖辈的遗存?这些问题久久盘旋在脑海中,不能停下思考。唯感欣慰的是,乡村振兴之路漫长,恰如这远上白云之路,所幸不少人已经躬行在途。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