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一生儒雅,绽放独特光芒

——读练建安《儒将郭化若》

张家鸿

郭化若是谁?读完《儒将郭化若》,耳畔回响的是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十八》中的“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郭化若是一名功勋卓著的将军,更是一名勇猛与儒雅兼具的将军。这得益于编者对传主经历中细节的准确把握,而细节源于摆在他面前的众多史料。

扎实可靠的细节让情节越发真实,让人物更加饱满,亦让整部传记显得厚重。离开瑞金九堡村时,郭化若的脚后跟就溃疡。才走第一天,他的脚后跟即磨破流血化脓。凭着一双麻草鞋,他咬紧牙关跛行八千多里,一直到达遵义。到遵义后,他才得以把脚伤治愈。行军路上,郭化若见到一个连队赶着几头大黄牛,查问后责令立即还给农会。随后,他逐级找干部谈话,批评部队中存在的军阀主义等错误倾向。被剥夺职务之后,郭化若每天晚上八点半到次日凌晨四点,固定于灯下看书,边看边用笔摘录、编写;白日里,他练习书法,写在报纸上贴在墙壁上,贴得满墙都是。通过一系列细节,练建安写就郭化若能为、常人不能为的许多点滴,延展出他跌宕起伏、饱含个性的人生之路。

刘安恭要用火攻攻下长青楼,郭化若坚决反对,他认为,土楼是民间用来抗暴避匪的,烧土楼乃不得人心之举。这是关乎文化遗产的真知灼见。抵达建宁后,郭化若立即报请,以反“围剿”中缴获的电台与俘获的报务员为基础,组建无线电大队。亲眼看见由毛泽东起草的大量文稿化为灰烬,他建议保存重要文稿,从长远着想,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由此可知,郭化若的了不起之处正在于他的想法之超前、建议之首创,以及践行之迅捷。这正是儒将之儒,儒雅之儒。他能带兵打仗,也能传道授业;他能正视当下,亦能着眼未来;他能分析战局,也能撰写著作;他有超凡胆识,也能温文尔雅;他善于战后总结,也善于战前动员。

儒将之特质、儒雅之气度,不会凭空而降,只能源于勤学苦读,年复一年的观察与思索。单看延安的那段岁月,郭化若写出包括《日本的速胜论为什么必将失败》《论百团大战及其胜利》在内的军事理论作品。编辑也好、写作也罢,都是学习与修炼的良机。如他个人所言,“我每天要处理上万字稿件,常常要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地干”。与此同时,吟诗作对,表达个人心绪,传达一己感受,郭化若亦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说,他是其中高手。长征途中、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郭化若留下的诗歌,既是心境的刻画,亦是历史的见证。1993年出版的《郭化若诗词选》即为其诗词作品的整体呈现。

郭化若参加革命、参与缔造共和国的一生,也是他成长脚步从不停歇的一生。用心梳理他生命道路中的诸多关键事件,可以看出,他因超凡胆识与非凡谋略而铸就的高贵人格,从未丢失过。甚至可以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份人格愈发牢固地扎根于心。高贵与儒雅相结合,人的魅力便会影响到周围乃至更远的许多人。练建安于书中引用诸多同时代人对郭化若的高度评价,便是明证。

由个体到群体,练建安呈现的不仅是郭化若这一个体,还展示出同时代里寻找道路、追求理想的群体。如鲁迅先生所言,他们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创造美好未来的,还是他们。杨成武率领红四团经过六天六夜艰难行军,胜利走出草地到达班佑,为全军踩出一条通道。这是团结互助与坚韧不拔。游梅耀曾参与孟良崮战役与淮海战役,攻打上海时被敌军炮弹击中,未能取出。担任驻守东山岛的第八十团团长,带兵击退国民党军18次进攻。这是果敢与勇猛。何为民族的脊梁?郭化若是,钟伟剑、杨成武、游梅耀以及许许多多未曾留下名姓的革命先驱都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练建安用节制的语言、冷静的笔触行文,让历史说话,让事实发声。“全书20多万言,多为大量的历史资料按时间顺序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编撰,功绩属于尊敬的诸位前辈,笔者只是略有劳绩,搜集资料、认真研究、考证史实、尽量旁征博引、文稿有机排列组合,却丝毫不敢虚构想象,不敢‘妙笔生花’‘无中生有’,力争事事皆有出处、皆有依据。”这是练建安编著此书的甘苦自知。

《儒将郭化若》展示的是郭化若文武双全、历经磨难、成就自我的一生。从1904年出生,至1995年辞世,郭化若的人生之路几与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20世纪相伴始终。呈现个体与群体的同时,练建安勾勒出可歌可泣的炎黄子孙抗争史与奋斗史。人与时代密不可分,人与时代相互成全。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混沌黑暗的困境中艰难走出,走上一条自立自强的前进之路,是可以在练建安的写作中清楚找到的。敢闯、敢拼、敢搏,是成就自我之必需,也是国家发展与强大之必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