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独立苍茫自咏诗

汪震国

文学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全国公映后,立刻引起极大的轰动,除赢得很好的票房收入外,还获得电影金鸡奖。一部文学纪录片,取得如此成功,还是比较罕见的。

王国维有言: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掬水月在手》传主是年已98岁高龄的叶嘉莹。叶嘉莹一生经历十分坎坷,在接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她先后经历了战乱、国难、离乡,还有早年丧母、中年女儿遭遇车祸、晚年父亲去世等各种苦难。尽管如此,叶嘉莹却始终没有被生活所击倒,这位“诗词的女儿”,一生读诗、释诗、写诗、吟诗、讲诗,与诗词结下不解情缘。是诗词,让她在困境里坚韧生长,而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是诗词,让她逐渐丰盈,使之跌宕起伏的一生写满了诗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叶嘉莹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传播中,她的足迹遍及上百所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

为了支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叶嘉莹先后两次为自己所任教的南开大学捐款,累计捐出3600万元,并设立“迦陵基金”。这些捐款不仅是先生个人的毕生积蓄,而且还包括她变卖天津和北京的两处房产所得,以及所有的版税和稿酬。就如该片导演陈传兴所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

海德格尔在《为什么要有诗人》一文中谈到诗的重要性时曾说,诗是存在的居所。无疑,诗词就是叶嘉莹生命的庇护所与精神的栖息地。在叶嘉莹讲述古典诗词时,曾有一名学生问:“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但是对于我们实际的生活能有什么帮助呢?”叶嘉莹笑笑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的诗人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于叶嘉莹而言,诗词显然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爱好与慰藉,更是一种理想和信念。“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是叶嘉莹为自己所设立的一个重要的“人生的目的”。她在多个场合屡次说过,如果自己没有尽到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责任,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所以她至今仍然坚持登台授课而又著述不辍,用她的诗来说,是只为“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所以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正是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脉,怀揣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拳拳之心,才成就了叶嘉莹“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人生境界。

“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掬水月在手》的主题词是“弱德之美”。“弱德之美”是叶嘉莹提出的一个有关词的美感特质,也是先生出自对词这一文体美学特性和内在意蕴的研究结果,更是她自身的一种美学追求与生命体认。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显然,“弱德之美”并不仅仅只是词体美学的一种意蕴,更蕴含着人格风骨的美感,是一种在承受压力之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一以贯之的美,是代表儒家至大气象的美。叶嘉莹曾说:“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有很多坎坷。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不是一个弱者。”导演陈传兴曾这样描述叶嘉莹给自己的感受:“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就像是风中的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她的弱德之美,是一种坚持,而不是一种彻底的屈服。就像风暴中的竹子与细草,风暴过去还是一样活着。”

“独立苍茫自咏诗”。这是在《掬水月在手》的试播现场,陈传兴援引杜甫《乐游园歌》中的一句诗。可以说,这句诗既浓缩了叶嘉莹一生的坎坷经历,又彰显了叶嘉莹独特的人生传奇。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