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读书时少”奈若何

——读宋志坚《〈资治通鉴〉阅读笔记》随感

□林永芳

在杂文界,宋志坚先生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他厚积薄发,著述甚丰,仅我读过的就有《老宋杂文》(上、下卷)、《老宋杂文续编》(上、下卷)、《难易居札记》(上、下卷)等。最近,他又推出一部33.5万字的新著《〈资治通鉴〉阅读笔记》。读之,不禁感慨——作者是以怎样的毅力,以病痛之躯,坚持阅读,勤于梳理,广泛查证,写下了这一篇篇知人论史鞭辟入里的文章。这是心血之作啊!念及此,每读一行,更增感佩。

手中这部《〈资治通鉴〉阅读笔记》,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编“千古风流”,说的是《资治通鉴》中27个“善可为法”的历史人物(其中10个为帝王);第二编“乱世奇葩”,阐述的是《资治通鉴》中21个“恶可为戒”的奇葩皇帝;第三编“如是我见”,收录的是作者有关《资治通鉴》的20篇杂感随笔。读之,五味杂陈。

这本阅读笔记,辑录的是作者以近三年时间读完294卷近400万字巨著《资治通鉴》之后的智慧星芒。事实上,作者以《资治通鉴》为线索,旁及其他众多书籍与史料,彼此参照,钩沉稽古,发微抉隐,条分缕析,取是舍非,倾己所学所见所思,凝成独到之得。而每有一得,辄令读者有所悟。譬如对邹忌的“两面”予以参照素描,人性之多维跃然纸上,令人慨叹——世上哪有什么黑白分明的“好人”“坏人”?脸谱化、贴标签,难免误事;而对“毛遂自荐”的质疑,则进一步提醒我们,那些耳熟能详的定论未必就是真相和全部。

阅读过程中尤为令我感慨的是,司马光是幸运的。书中写到,他奉旨“对‘上起战国,下终五代’的漫长历史进行梳理,专取‘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事以成编年史书”。此事固然工程浩大,殚精竭虑,好在英宗、神宗真的想要有这么一部书,是他们要求司马光去编撰此书,且在人员、场所、物质诸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甚至“每开经筵,常令进读”。换句时尚的话,他们对于这本书,是真爱。倘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又如何侈谈对于书中所阐释的治国之道能够“真信真用”?

而更多的后来人,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他们或许也相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他们更知道,许多历史规律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前人栽树,往往得后人才能乘凉。而人生苦短,聪明的他们,才不想浪费力气去栽这种无法立竿见影让自己享受到阴凉的“慢树”呢。难怪帝制时代,“善可为法”者实如凤毛麟角,“恶可为戒”者及随波逐流的庸者不胜枚举。

世上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眼里的智慧,和《资治通鉴》中所讲授的是不一样的;他们眼里的是非,和我们所理解的是不一样的。据说,袁世凯临终就曾忏悔:“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这“读书时少,历事时多”真是道尽在权力场上顺风顺水者的秘诀——只相信现实教给他们的丛林法则,一心只求当下显贵,哪管书中千秋大义。就像网上那个微信表情图:“你说的好有道理,可我就是不听。”如何指望他们真能“资”“治”“通”“鉴”?

君莫问,谆谆“臣光言”,此后谁复听?唯愿河清海晏、大道得行;更愿有更多的智者如作者般采得百花酿成蜜,庶几可以追步前贤,启迪后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