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有的上级部门在基层一线检查时,不是去现场与老百姓直接交流,而是被“材料围城”,只是看资料、听汇报。以材料论英雄,凭书面材料打分,成了一些上级部门在基层一线检查时的固定方式。
检查工作被“材料围城”,容易滋生出“唯过程”的虚风,让一些党员干部把做了当成做成了,把做完了当成做好了。任何一个工作,要落地落实落细,见到实效,既需要相关部门的党员干部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细化落实路径、绩效评估;也需要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撸起袖子加油干,久久为功。相比于真抓实干,编写材料、编造痕迹等无疑要简单得多。几个人,几个月才能干成的事,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几天时间,就可能把材料做完、做好。通过做材料就能获得政绩,谁还愿意耗时耗力去真干、实干?
检查工作被“材料围城”,其实就是典型的“材料出政绩”。当前,在一些地方,常常有个别党员干部,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时,言语上狂风暴雨,行动上微风细雨,“决心”在嘴上,“打算”在会上,“落实”在纸上;一事当前,不是先考虑怎样把工作干好,把任务落实;而是热衷于“添油加醋”编造成效、“移花接木”虚构创新、“无中生有”虚拟经验。此种情况的出现,有相关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检查以材料论英雄的原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工作检查异化为材料检查,简单以材料来判断政绩优劣,下级单位必定绞尽脑汁在材料上下功夫。
检查工作别被“材料围城”。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作成效,上级部门到基层检查督查,适当看材料未尝不可。但绝不能简单以材料论英雄,把材料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本末倒置,会让一些单位部门的党员干部把主要时间精力用在编造材料上,“来料加工”“涂脂抹粉”,甚至弄虚作假大行其道。这不但容易造成“材料工程”“材料政绩”,还会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调查研究是摆脱“材料围城”的法宝。检查工作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真正发现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用实干实绩不断赢得群众信赖。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材料是体现工作的一个方面,绝不是唯一的方面。各地各部门到基层单位督查检查时,要看材料,更应该俯下身子,问效于民,只有群众说好、说满意,干部工作才真正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