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山弦诵声

□郑建光

小陈多次邀请我到新坑村走一走,今年正月初五终于成行。这是一个隐匿于大山褶皱里的传统古村落,由于高速公路服务区打开便民通道,不仅交通便捷了,村民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他们不觉得是远离现代生活的山里人了,变得自信。村子四周青山环抱,房屋依山而建,把大片农田圈护在中央。显然,村民们具有尊重自然、珍惜土地的传统。

我到过不少古村落,不是披檐折断脱落,便是院墙坍塌一角,院子里杂草丛生,透出垂暮之象。也就是说,被主人遗弃了。城镇化是大趋势,新坑村年轻人不肯落后,小陈也在城里定居。但是,他们舍不得让家园荒芜。新坑民居大多是清代木结构建筑,大宅院有数十栋。老宅经风历雨,年久失修,近几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性修缮,远远望去,屋顶青瓦白灰勾缝嵌边,院墙新刮了一层墙皮,在暖阳下雪白晃眼,给人朝气蓬勃的力量。

村子干净整洁,宁静安详。家家户户院子前,插着一棵一人多高的小树,顶着一簇绿叶,树干上箍着一圈红纸。这是插青迎春习俗,把春天迎接进门,万物复苏,给一家人带来吉祥和希望。春节刚过完,农闲季节,田野空旷,不见农人忙碌的身影,乡村洋溢着闲适的气息。农民是最懂得尊重自然的群体,生产生活无不遵循天地运行规律,即便离乡离土,骨子里依旧四季分明。他们就住在季节里,心闲下来时,在春酒微醺中商议一年大事。新坑全村姓陈,村支书和小陈等六七个村民,正在讨论出村公路拓宽硬化工程,差不多等于谈论家事。看得出村支书是个实在人,做事谨慎,他准备按现有财力,分阶段施工。小陈说总共才几公里路,要一次性完成,钱不够可以发动捐款,修路每个人都愿意出钱。话语充满烟火气,很暖和。

村支书熟悉本村人文,如数家珍,带领我们参观了陈氏宗祠,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几座大院落。正厝和护厝结合,组成一个完整宅院,是闽中山区的古民居建筑特色。新坑民居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护厝山花纹饰异常精美,上面还有题额,如紫气东来、北斗腾光、南山拱瑞……宅必有号,如德星堂、厚福堂等,此号非郡望堂号,而是宅院之名号。堂上多有题匾,彰显祖上功德,如蜚声胶序、士林经济……

功名源于晴耕雨读,新坑人为了生存和体面地立身于世,尊崇自然,至今保留下农耕文明的符号,村头隆寿堡无声地诉说着陈年旧事。这座占地2448平方米、依山而立的古堡,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叔伯侄三人合力营造,历时12年落成。古堡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兵难之年可聚族固守。但是,世间从来就没有牢不可破的堡垒,民国五年(1916年)四月,土匪买通族中败类,内外勾结,突入堡门,放火焚烧堡内屋宇,财物被洗劫一空。从此,隆寿堡荒废了。人心一旦被攻破,哪有什么铜墙铁壁,坚如磐石只是传说。

因此,新坑人十分注重德行教化,重农桑,兴文教,既不违背农时,又不荒废学业。隆寿堡一直默默注视着东坑口书屋的晨光夕照。我们站立在古堡正门前,村支书指着右下方的书屋遗址说,新坑陈伟络三兄弟崇文重教,兴建了三处书屋。其中东坑口书屋规模最大,可容纳学生百余名。陈氏大户每年从田租中拨出120担稻谷作为奖学金,奖掖当年取得秀才功名者。学员性质分为四类:全日制学生,即一年四季在读;半日制学生,即半天耕种半天读书;走读生,晴天劳作,雨天读书;夜读生,针对成年人开办夜校。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造就了大批人才。此刻,我耳畔仿佛响起百年前,深山里农家子弟此起彼伏的弦诵声。

步入修葺一新的陈氏宗祠,我看到如繁星一般耀眼的名字在展厅里闪烁。东坑口书屋存世150年,走出贡生2人、太学生20余人、秀才40多人,曾经创造了连续十代秀才不断档的辉煌。新坑一个村的秀才人数,占据整个西城镇三分之一,堪予褒奖。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