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荷担山水间

□张德遴

老妈年方八旬,发白,个小,体弱。很难想象,年轻的她曾经怎样楚楚动人。老家二楼靠窗的木桌上,玻璃压着一张寸照,明眸,杏脸,麻花双辫,浅笑盈盈,是饰演闽剧青衣的剧照。

横厝有一间厨房。堆放许多木料,落满尘土。前些日,老妈与我们一起动手,清理那些木料。计划把厨房整饰一新,以备年节聚餐之用。

那些木料,是当年我们家办木材加工厂的下脚料,全是杂木,耐烧好烧。老妈回忆说:“都是一担一担,从榕树头的加工厂挑来。你姐秀芬和你放学时一起挑,你们身子单薄,挑得比我少,那时候我可以挑九十来斤,还是爬坡,简直不可思议。”

荷担,是农人功夫。在过溪数百年农耕史诗里,擅长挑担,足以美德荣耀乡间,更是养家糊口的关键本领。善荷者众,民国年间,谢姓武把式曾经肩挑400斤稻谷,惊为天人。外乡有人专程前往观看,跟随喊号,齐齐把泥路踏得咚咚响。

在生产队期间,男丁争先恐后,抢挑稻谷。可以挑起200多斤的比比皆是,论斤计工分,谁也不甘落后。女人们亦挑担悠悠,踩田埂,过沟渠,上石级,下山坡,照样风风火火。

印象里,苦洋(地名)挑稻谷,最为辛苦,也最为壮观。夕阳满坡,松涛竹影,挑稻的人们间隔五六步,连成长队,喊着号子,脚底生风,黄尘飞扬。远远望去,弧形队伍,爬坡过坎,浩浩荡荡,像一列火车,轰隆隆,穿梭山水之间,宏丽的画面定格于过溪的时光长廊。

当时读小学四年级的我参加暑假劳动,首次上苦洋挑稻谷,山道崎岖,腿脚抽筋,汗如雨注,磨破双肩。到队部过磅——36斤,挣得平生第一桶金三角六分。外婆开心,当晚以葱花煎鸡蛋犒劳我。那美味留存至今。

老爸也是村里善荷者。与旁人不同的是,他白天扶犁挑担,晚上夜校识字。单凭这点功夫,曾经撰写了三篇水稻栽培短稿,竟然在三明市农科所的简报发表。更惊人的是,后来老爸作为全省四名农民教员之一,选派福建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开启他最光芒闪亮的人生——大学教师生涯。尽管四年后,因老妈生病、家中缺少劳力,老爸不得不申请返乡。但那段岁月,始终是他的高光时刻,为其赢得十里八乡的尊重,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影响他格外重视子女读书上学并成就我们的人生。

如今,老爸年届九旬,已经腰肩乏力,不堪挑担,但仍声若洪钟。老妈却愈战愈勇,爆发惊人的母性力量。去年秋天,她一个人拾捡橄榄枯枝、杉木枝柴,堆成小山。我们前往扎成十多捆,挑得气喘吁吁。老妈不甘落下,挑着两捆火薪,五步一歇,十步一停。到了家中,我好奇一称——67斤,而老妈体重仅仅80斤。

相传,大力神夸娥氏命二子背负两山,为愚公移山开路。一头挑月亮,一头担日头,天地之间,多少父亲、母亲是毕生的荷担者,朝出暮归,四季轮回,以慈爱为担,以脚步为尺,丈量人间漫漫,挑起泰山巍峨,迈向生命万顷壮阔、千里浩瀚。

老家后厨,横梁上有三根新制的竹扁担,火把烤黑的钩头,柴刀砍削的担尾,散发着毛竹清香。这是老妈最新的杰作,莫非还有许多稻谷、柴薪,等着她去挑去担?我没有问,过溪的湖光山色也没有问。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