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莆田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湄洲岛的“零碳”之路

□本报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许双萍

宫下码头“彩虹”光伏风雨廊 朱玉森 摄

俯瞰湄洲岛污水处理厂。 林春盛 摄

湄洲岛上共享电动车集中存放点 高亚成 摄

喇叭花景观风机迎风飞舞,光能地砖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光伏风雨廊成为码头一道风景线……这些美丽有趣的新奇场景,来自全国首批“和美海岛”之一的湄洲岛。近年来,随着零碳示范区建设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绿色元素融入湄洲岛岛民的衣食住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海岛新风尚。

烈日炎炎,位于湄洲岛东环路旁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楼宇间,安装在电动遮阳板上的巨型百叶帘跟随着太阳照射方向不时调整翻转角度。此前,湄洲岛对这里进行零碳技术改造,引入逐日光伏百叶系统、光能地砖、LED光电玻璃栏杆等,持续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如今,其已成为岛上地标性建筑之一,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湄洲岛四面环海,水、风、光资源丰富,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好这些清洁能源?“岛上建设了光伏风雨廊、风光互补智慧路灯、喇叭花造型风机等。”湄洲岛建设交通局局长陈建国说,这些项目将岛上丰富的风、光等资源转化为电能,不仅美观实用,还起到节能降碳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在湄洲岛污水处理厂水质处理池上方,连片的光伏板鳞次栉比、熠熠生辉。去年,湄洲岛污水处理厂技改(扩容提升)工程建成投用,日污水处理规模达1万吨。眼下,厂区内正在原有“风光储充”微电网基础上布设光伏系统,利用光伏板对污水池进行遮挡,有效抑制池内水体藻类生长,提升水质;同时,以光伏发电替代传统能源,在白天时段可保障污水处理厂90%用电需求。

据统计,目前,全岛已建成23个光伏发电项目,累计装机容量约1300千瓦,年发电量约169万千瓦时,绿电实现在海岛旅游、生产、生活等全场景覆盖。

湄洲岛面积小,降雨少、蒸发量大,没有地表河流,曾经是个极度缺水的海岛。湄洲岛污水厂处理后的尾水达到直排标准,经人工湿地再净化、再处理后流入中水回用池,并通过抽水泵房加压外送,用于全岛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渠道及池塘补水、小区和旅游公厕冲厕用水等,实现“一水多用”。现今,通过中水回用,湄洲岛每年可实现水资源再生约150万吨,占全年居民用水总量的65%。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岛上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加。湄洲岛试点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通过打造循环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湄洲经验”。岛上建成全省首家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将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园林绿化等;可回收垃圾则依托5家废品回收点进行回收。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及回收,全岛垃圾减量化超过50%。

据了解,2022年起,湄洲岛积极参与我省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试点片区打造,逐步探索出一条零碳示范区的建设实施路径:结合海岛实际,围绕建筑绿色化、园林景观生态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废资源化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交通绿色化、运营智慧化、新型电力系统等八大方面,分阶段逐步实施,最终把湄洲岛建成“零碳岛”。

通过零碳示范区建设,如今的湄洲岛始终跃动着绿色发展的蓬勃朝气:一张“水网”串联全岛,11个建制村的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岛民宿逐步开展绿色节能和智能化改造,现有绿色建筑和光伏设施每年减碳量超2100吨;投放800辆北斗三号共享电动车、1708辆自行车,全岛公交车、观光车实现100%新能源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妈祖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已成为湄洲岛的一张亮丽名片。”湄洲岛管委会科技副主任姚兴华介绍,湄洲岛正在打造的海岛“双碳”数字孪生平台,可实时监测全岛各方面碳排放数据,未来将通过感知气象、人流量、时间节律等外部环境,预测和调度全岛绿色智慧应用场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