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篇

信念是梦想的注脚

——读报告文学《金色的种子梦》

□慕 榕

“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孩提时代被老师问及的高频问题之一,其对应的高频答案则是“我长大了想当科学家”。这是写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家国情怀,也是国家和时代赋予孩子们的底气。要知道,曾几何时,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孩子们的梦想是远没有如此“远大”的。一如初中毕业14岁的谢华安,他选择报考农校的初衷一点儿也不“高大上”——学好农技知识,帮助父母增产丰收,让乡亲们吃饱饭。当然,梦想没有大小高下之分,关键在于实现梦想的信念是否坚定,行动是否执着。

从跨进龙岩农校大门的那一刻开始,这一路,谢华安走了68年,并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一路,谢华安以其饱满充实的人生告诉我们,信念是梦想的注脚,奋斗是梦想的支点……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金色的种子梦——谢华安的故事》一书,用儿童报告文学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领军人物谢华安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我国科学家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初心和使命,热情讴歌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质和时代价值的科学家精神。

儿童报告文学与成人报告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看待世界与生活的视角不同。《金色的种子梦》以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细致描摹了主人公谢华安的乡村生活和童年经历。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以儿童视角,引领读者一窥谢华安的童年过往,如《一楼一屋一书斋》《叔父的教诲》《少年的志向》等小节。吃不饱饭的童年经历、至亲的不幸辞世,在谢华安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饥饿中艰难成长,这是当下少年儿童没有的人生体验,作品以散文化的细腻笔触,将之真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能引起心灵共鸣。于是,谢华安报考农校就有了合理性,读者也对谢华安的人生抉择产生了同理心。颇为有趣的是,文中写道,在儿女们眼中,谢华安是水稻的“爸爸”,他没空陪孩子们写作业、看电视、打羽毛球,他的心上始终挂着自己的试验田。儿女的身份和口吻,为读者打开一扇看见谢华安内心世界的窗户,给予了读者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好看的故事,离不开扣人心弦的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作为一部儿童报告文学,该书细心地照顾了少年儿童这一主要接受主体,作品没有像新闻报道那样堆砌时间、数字、奖项,而是以生活细节和人物心理关照漫长乏味的科研过程,于无声中择取闪亮的光芒。如,在《比农民还像农民的科学家》一节中,作者将谢华安一年四季的日常工作内容和状态描写得非常细致,由此,一个“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形象便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钟兆云的创作以报告文学见长,郭鹰则以小说见长。而在《金色的种子梦》一书中,二者得到完美融合,作品既有报告文学鲜明的真实和冷静,又不乏小说丰盈的浪漫和温情。对于谢华安及其研究团队的科研成就的阐述,作品以一系列对比强烈的科学数据加以呈现,以强化读者的感受。同时,小节标题取得“温文尔雅”,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数字带来的冰冷感;对于文本结构,作者又进行了巧妙的散文化处理,读来轻松、跳跃,给了读者以审美愉悦感。

难能可贵的是,全书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永安农业职业中学时,教学条件简陋,只有一个衰败荒芜的农场;在海南三亚时,只有一辆破旧自行车,一个破仓库;在稻瘟病的摧残下,快要收成的水稻一片枯黄,纷纷倒地……困难面前,谢华安来不及伤感。他只能正视它们,顶着压力上。谢华安是这么做的,无数的科技工作者也是这么做的。在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谢华安及其科研团队善于苦中作乐的科学家精神。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含着泪水把书读完,也就真正读懂了艾青这一著名诗句的深刻内涵。以谢华安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只要坚定理想信念,甘愿俯下身子,扎根本职岗位,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