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7月28日发布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暴力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典型案例。据介绍,最高检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共5件。案例从依法严惩“网暴”伤企犯罪、全链条打击“网络水军”等关联黑产、全力追赃挽损、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助推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展现检察机关维护企业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针对企业和企业家,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各类虚假不实信息时有出现,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利用网络公众平台制造、发布、传播涉企谣言,散布传播涉企虚假负面信息,蓄意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损害企业品牌形象,侵害企业家合法权益,甚至以“舆论监督”名义对企业实施敲诈勒索、损害商业信誉等犯罪,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网络暴力,冲击道德底线,践踏法律红线,让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是全社会共同心声。2023年9月,“两高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涉企网络谣言由于群体性和匿名性,传播快、受众广,影响更为恶劣,再借助舆情推手、“网络水军”推波助澜,负面影响呈几何级倍增,企业维权成本高,谣言澄清难,负面消息极易导致网民误解,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使企业的商誉受损。网络暴力已成为危害网络空间的一大“毒瘤”。依法严惩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
用法治利器严厉打击“按键伤企”。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法司法,依法能动履职,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敲诈敛财的“网暴”伤企犯罪行为及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切实加强对企业信誉和利益的司法保护。惩治网暴要全链条追溯,深挖网暴背后的产业链利益链,依法打击治理案件背后“网络水军”黑灰产业,依法亮剑、严厉惩治“网络水军”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霸榜热搜等行为的相关犯罪,最大力度铲除网暴滋生的土壤,不断扎牢惩治网暴的法律篱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网络暴力涉及面广,需要多方发力。网络平台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健全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等制度,及时从源头发现和制止网暴行为。监管部门要加大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力度,夯实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及时有效遏制“网暴”伤企违法犯罪行为,以清朗网络空间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暴力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网络“毒瘤”。从源头上根治这块“毒瘤”,需要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引导广大网民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文明上网用网,规范网络空间的言行举止,共建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