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明的《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是关于一座城市的书。这是一部有分量的书,视野开阔,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从某种视角而言,一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书,有的厚重,有的时尚,有的大气,有的简洁,有的张扬,有的含蓄;对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读法,有的“读出”了正面,有的“读出”了反面,有的“读出”的是中性,“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我相信任何人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天然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朴素的“我可以天天骂但不许你说她一句坏话的”无法躲藏的爱。《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就是这样一部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的生花的妙笔、从容的讲述、新颖的观察读懂古城泉州的新著。和这座城市明说,说什么,显然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话题。
众所周知,泉州是一座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的沿海城市,曾连续22年领跑整个福建。但在郭培明的这部书中,却不谈泉州的经济、泉州的GDP、泉州势头强劲的民营企业,而是谈泉州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泉州当地的和生活在外地的泉州籍名人,以及来到泉州的外地知名文化人。
讲故事是这部书的一大特色。一座城市一定要学会讲故事,让她的那些存留在城区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乃至于一墙一瓦、一石一树、一巷一宅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要讲活,要让人“可阅读”。作为资深媒体人,在这方面,郭培明显然是一位高手。《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共分为3个板块,分别是“听潮看云”“观言察色”和“文心履痕”,在这些板块中,郭培明以“事物”与“人物”两条线索展开,将泉州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建筑、街区、书店、南音等以及泉州籍文化名人做了生动的描绘和阐述。这些篇什旨在以“物与人”为载体,生动诠释物是可阅读的,人是可以对话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在场性是这部书的另一特色。《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不是对泉州历史的深度挖掘,而是以抒情的笔调、新闻的叙述、感性的刻画,回望泉州的历史、泉州的文化。那是一个个属于泉州的镜头,那是一帧帧属于泉州的画面,那是一张张属于泉州的脸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具有特别的现场感,好像与作者一起参与事件的采访,与作者一起同名人进行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一些人物的访谈,例如《金庸泉州行:一次文化之旅》《刀光剑影外的梁羽生》《与蔡国强对话》《万籁俱寂亦是韵》等篇章,都展现了作者开阔的创作视野、与采访人物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与读者之间紧密的互动,从而赋予泉州以细腻的纹理、文化的体温和人文的思考。
最近,城市传记很流行,像邱华栋撰写的《北京传》,叶兆言撰写的《南京传》,叶曙明撰写的《广州传》,何况、李启宇撰写的《厦门传》等陆续问世。这些城市传记从历史的深处打捞城市往昔的记忆,不仅有宏观的叙述,也有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跨时空、跨文明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充满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而《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则是郭培明对泉州的个人观察,是个人对一座古老城市有温度的近距离的城市文化、历史际遇、群体的记忆,从宏观和微观亲近读者的讲述性、新闻性相结合的文学创作。一首歌可以带火一座城市。像赵雷的《成都》,就让一座城市成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像王洛宾的《达坂城的姑娘》便红了遥远的西北一座小城,不但把达坂城介绍给了世界,也把新疆以及新疆动人的文化介绍给了世界。一部书同样也可以让人叩开一座城市的门扉,让人爱上一座城市。
希望读者能透过《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打开泉州这部有意味的书,认识泉州、感受泉州、阅读泉州、体验泉州,并读懂泉州,从而爱上泉州。这本书可谓一份温情、温暖、温馨的古城文化“导览图”,一部主客交融、文辞优美、人物生动、色彩鲜活的泉州人文大片。在郭培明的笔下,更多地呈现的是泉州这个时代舞台的人和物的故事,而非舞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