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莆田自古有炒豆祈福的习俗,由此产生的炒糖豆自然也成了七夕特色小吃。
莆田地处东南沿海,农历六月是花生和黄豆收成季。七月初,这些已晒干的农作物进入食用阶段。黄豆营养丰富,吃法多样,炒食是其中之一。
家在乡村,小时候,每到七夕,家里就会炒糖豆。炒糖豆由黄豆和红糖组成。先用“米管”量好黄豆,淘洗、浸泡,待黄豆膨胀恰到好处后,沥干水。这样炒的时候不会爆皮,也不易糊。晾干后,将黄豆倒入锅,用小火慢炒。刚下锅的黄豆因为是湿的,火候可稍大一点。如个人成长,需要好好把握人生每个重要阶段的“火候”,才不误光阴。挥铲翻炒五六分钟后,黄豆通体金黄开裂,不停地发出“噼噼啪啪”声响,释放出缕缕诱人的清香。
此时,趁柴火正旺,开始煮糖:把成块的红板糖用菜刀切成小块,放入锅里熬制。红糖溶化成汁,及时倒入已炒的黄豆,快速翻炒。条件不错的家庭会加入已剥好的花生仁一起混炒。小孩则围在灶台旁,眼神随着主妇挥动的铲子来回晃动,开始了焦急又耐心的等待。当糖汁均匀裹住黄豆、花生仁“全身”时停火,这时出锅装入陶瓮,盖住防潮,待变凉后即可开吃。炒糖豆看似简单,却暗藏技术。因为要学会用眼识火候,否则把握不好,就会影响糖豆的色泽和口感。
炒糖豆是我们童年时代爱吃的美味小食,金灿灿、蘸有红糖的黄豆看起来十分诱人。由于黄豆泡一晚上后,内里变松,炒后易脆。七八个豆粒粘成一小团,吃起来又香又甜。最佳口感还是晾凉之后的炒糖豆,抓几颗在嘴里,“嘎嘣嘎嘣”地嚼着,那可真是满口生香。孩子们往往用手掬着往小口袋里装,装满了就去找小伙伴玩。他们聚在一起,比试谁家炒的糖豆香,交换着、品尝着、争论着、分享着,好不热闹。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有在成人“吃多会流鼻血”的吓唬声中停下来。炒糖豆还能当下饭菜,一口米粥一口炒糖豆,别有一番滋味。那种充满岁月味道的香气,深深地留在了心里,令人回味。
在我们村里,七夕家家户户炒糖豆,当年家中有丧事的除外。亲戚们需将炒好的糖豆送到那户人家,以示哀悼,颇有“慎终追远”的意思。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团,一边聊天吃炒糖豆,一边仰望星空,老一辈人绘声绘色地给小孩子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童年也充满乐趣,尽管只有炒糖豆的香甜。
如今,孩子们的零食丰富多彩,对“炒糖豆”激情不再。有些家庭直接从街上购买已炒好的糖豆,体验一下节日的味道。为迎合顾客口味,商家用红豆替代黄豆,掺入各色小米,用糖浆铸形,做成方方正正的新式糖豆,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
七月七,炒糖豆。这是莆田独特的节日文化,甜甜的家乡味道齿颊留香;浓浓的儿时情趣恍如昨日,在心头泛起阵阵涟漪,藏着童年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