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知“竹”常乐

□王雪玉

小时候,每每玩“过家家”游戏,总会往灶间跑,搬出小竹椅,和伙伴们边拍手诵读莆仙童谣,边把小竹椅椅面朝上,半蹲其间,双手扶着椅沿做划船动作,极富童真童趣,让人心悦怡然。

家中这把小竹椅和两张圆背竹椅沿用至今,大抵有三十多年;一张竹簟自曾祖母手上留用已百年光景。

小竹椅,正方形状,轻便简洁,平素置于灶台下。祖母身材娇小,常年端坐上方,手持火叉往灶膛里添柴火,烹烧一日三餐。经火燎烟熏,小竹椅色泽由青绿变成焦黄。

两把圆背竹椅,传统款式,约半身人高。竹匠采用榫卯构件,让靠背与椅身完美结合。

夏夜,搬出长方形楝木桌和圆背竹椅,将其摆放土埕上,那竹子天然的透气性和导热性给人凉爽舒适的坐感。尤其是在宝云庵前听莆仙戏,暮色未合,我们仨兄妹赶紧扛条椅和圆背竹椅占戏台的靠前位置,陪伴家人看台上演绎的人生百态。

诚然,这些竹木家具成为家的一部分,承载三餐四季,柴米油盐,见证那一饭一蔬蕴含的人间至味。

栖居以竹,恰清风徐徐渡。这一张竹簟呈酱红色,通体光滑冰凉,匀称透亮。它长约1.8米,宽1.2米,由65片厚薄约0.2厘米的竹片排列,每片头尾中间打个小孔,用尼龙绳编织串联,百年时光过去,间或几次尼龙绳断裂,曾祖母、祖母、母亲补续串联,其余竹片仍完好无缺。

父亲说,竹簟取材的竹子含有甜分,一到梅雨季节最易潮湿长霉,曾祖母一生惜物如金,心思巧,深谙生活小窍门。她在世时,每年夏至前夕,将其放置海水里浸泡数个时辰,改变竹性以防止霉变、虫蛀、开裂;即使有发现虫蛀的地方,可用尖辣椒或花椒适量,捣碎成末,塞入蛀孔,并用开水冲注,可有效防蛀。

白露至,地气始寒。母亲沿用曾祖母生活小窍门,同样将竹簟放置海水里浸泡数个时辰,再用温水正反两面冲洗,接着搬到艳阳下晾晒,继而包裹紧实,置于橱柜一角。

小竹椅、圆背竹椅、竹簟,取材于拙朴自然的竹子。农耕时代,民间竹匠选购深山毛竹、慈竹或楠竹,用一双灵巧勤劳的手,编造出背篓、畚箕、蒸篦等生产生活日用工具,深受百姓喜爱,充满烟火气息。

片竹成丝,编竹为器。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慢生活,竹艺大师在师承传统的工艺上,以竹为用,植竹于心,经劈篾、抽丝、煨火等十多道工序,精工编造竹扇、竹编茶盘等竹制品,造就了新式国风的竹编技艺,这些生活器物至简至朴,蕴含着返璞归真的审美意趣。

一方空间,有竹不俗。愿觅一隅茶室,几把竹椅,煮上清茶,和三两故友知交闲谈,赏明窗净几,看茶烟渐起,心清心净,知“竹”常乐。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